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论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性(一)

论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性(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等教育发展 五个统筹
  [论文摘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阐述,指出它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并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新的“五个统筹”思想,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观,就是人们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和主张。人们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在以增长理论为核心的发展观指导下,全社会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客观上却忽视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大规模的学校设施建设、巨额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似乎都在为GDP增长作贡献。可是,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人们没有想到如何去解决,反而认为这是“高校扩招”所不可避免要带来的问题。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规模、数量上去了,质量、效益却降下来了。各种高等教育资源的大量投入,却并非见到该有的产出,这种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做法,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观作指导。
  那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正确地指导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呢?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问题。这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发展观问题认识上的重大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含两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就要求在发展的内容上,我们要注重全面;在发展的内在机制上,我们要注重协调;在发展的长远目标上,我们要注重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全面、准确地把握了发展的本质与内涵。它不仅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才能真正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处于龙头地位,尤其是在近年来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和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上:
  首先,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大的关系。内涵发展的实质,是讲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是以充分挖潜为基础的。这符合我国的国情,是一种良性机制,也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然而,在最近几年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却大量涌现出只要规模不要效益、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种种迹象。其中,高校合并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要知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条件的,是在外延扩大与内涵发展相统一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同时,外延的扩大并非仅仅是通过无限度的开发和投入新的高等教育资源来进行规模扩张,实际上还有其他几种途径:一是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包括社会闲置资源)的优化组合;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实现现有优质资源的适当外延等。
  其次,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质和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质量是以一定的数量为前提,数量也总是以一定的质量为基础。质与量的内涵标准,是相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中,需要始终注意的,就是如何辨证地处理好质与量这一对矛盾。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人们更多地注重数量,但对于质量,一些地方的高校却疏忽了,导致办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的降低。按照长远发展的观点,办学质量是每所高校生存的生命线。随着人们对上大学心理预期的变化,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需求的变化,质量无疑成为每所高校的“立身之本”。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路子。更何况,质量本身也是一种发展,而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发展。

  第三,眼前与长远的关系。高等教育是国家的长久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状态,是持续、健康地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只考虑当前的热门专业,追逐眼前的市场空间,却没有去深入调查和研究潜在的未来社会需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也大为不满。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考虑,牢固树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不能急功近利。此外,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规模发展、校园建设、奋斗目标等方面,也必须有长远规划,既顾眼前,又顾将来,远近结合,统筹规划。
  
  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同时提出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正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同样,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我们也要按照这“五个统筹”的要求来做。所以,将这五个统筹的思想与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可以概括为新的“五个统筹”。
  第一,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各高校之间也存在不少差距,且这种不平衡和差距一下子还无法消除。因此,努力促进高等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差距,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分类指导,对于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扶持,如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经费支持、新增高校资源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而高等教育已比较发达的地区,对数量的发展要适当减慢,重在巩固成果,提高办学质量,保证持续发展。
  第二,统筹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三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所以,要想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成为高教强国。同时,经济发展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决定着对高教的需求和容量,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因此,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处理两者的关系,统筹规划区域经济与高教的发展问题,努力促使二者之间协调发展。在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在不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推动高教适当超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