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刍议和谐校园建设(一)

刍议和谐校园建设(一)

详细内容

[摘要]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高等院校,就是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既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又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向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大学 和谐校园 大学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有助于大学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建设和谐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好和谐的大学校园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因素构成了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大学不同阶段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采取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把德育寓于各类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各类媒介,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彻底改变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三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保证德育教育的顺利完成,保证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2.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把学校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例如,在师生教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这样不仅促进了大家思想情感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统一的和谐氛围。也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有利于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优良校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以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以教职员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以领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调动所有人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校园做贡献。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实践能力一般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基本技能,二是专业技能,三是综合创新技能。如何将这三个层面统一起来就成为摆在每位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学生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