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点体会(一)

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点体会(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高职教育要想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大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抓住被教育者的特点,结合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有重点地建设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形成独特的、清晰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可持续发展 人文教育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众所周知,教育体系中两大主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下面就从这两大主体的角度谈谈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素质必须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要想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是关键。学校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好坏,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这些特殊的工程师。但高职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双高”的文化修养
所谓双高文化修养,即科学修养和人文修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着的一类教育,社会需要什么行业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有哪些变化,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各行各业知识与技术在不断更新,有的行业更新速度十分惊人。不仅需要高职教师掌握自己专业的新知识、前沿技术,而且还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高职教师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要善于学习,不断接受各行业的新情况,及时掌握新技术,勤奋地、持续不断地从各种渠道汲取和补充自己的一桶水,确保传授给学生的是足够的有营养的水。正如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水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的源头要丰美,才能灌溉培育出栋梁。源头要活起来,就要求教师具备学习的基本素质,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终身教育的思想,这无疑也能给学生良好的熏陶。
(二)“双师”的素质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能实地作战的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还要有娴熟的技能和必要的经验。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所以提出了双师的岗位资格,即高校系列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仅仅考取专业技术职称还是很不够的,高职教师必须有实践工作经验。比如,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曾遭遇尴尬,学生提问:“一个企业老总结婚,关系企业老总为了自己企业的利益,必须要送红包,请问这红包如何入账?”结果老师面红耳赤。如果专业老师有实践工作经验,则情况会截然不同,不光教得轻松精彩,学得也快乐满意。
(三)“双栖”的工作能力
所谓“双栖的工作能力”,即具有教学和管理两种岗位能力。目前我国走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是一、二流大学没考上的部分(原因有种种)。个别高职学生有自卑情绪,也有的认为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不用再用功学习了――混个文凭罢了,这是令人担忧的实际现状。不少大学生经常上网、逛街或者打工、谈恋爱等等,唯有读书似乎已经不是他们生活的主题了!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管理学生的能力。
二、一定要让学生好学、学好,成为全面的人才
(一)让学生好学
高职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的精力集中于学习并且好学。要怎么做,简单的思路如下:
首先,用压力督促学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特别是对于年轻而尚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更加需要来自环境的压力。要从考试、考核、激励等各个环节入手改变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比如,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是衡量高职办学质量的一个方面,如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术革新或发明创造奖励证书。应大力提倡高职学生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和岗位资格证书,以起到促进学习提高质量的作用。
其次,用技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科学技术改变生活,与艺术一样有其独特魅力,特别是前沿知识及应用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海尔学院就有一特色之举,布置一个展厅,陈列所有海尔的新产品供学生研究和学习。还可举办各种具有专业特色的技术竞赛,比如金手指――文字录入大赛等,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让学习成为一种校园的时尚,真正让学生乐学、充实。
(二)让学生学好
一位著名德国企业家说:“现在中国年轻人可能受教育的年限比我们长,但是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远远不如我们国家的青年人。”德国企业有一种共识:没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入工作岗位。德国产品的质量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始终非同寻常,正是与其职业教育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的高职教育,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必须针对高职特点、突出各专业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通用标准能力的培养。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就是典型范例,它能有效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手工联合会的职业培训中心(BTZ)设有汽车机构、木工、暖通、电气等职业的全套培训设备,其汽车修理设施中心包括最先进的汽车检测仪器,学员使用的则是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公司赠送的各种新型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