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职业资格化设想(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面对新形势下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可度,建议推行“国家统一思想政治辅导员任职资格考试”;实行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优化辅导员队伍素质,从而为我国做好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 职业资格化 任职资格考试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现状与问题
1.部分辅导员自身教育观念滞后,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近几年辅导员队伍的急速壮大,部分高校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以致一些不具备教育知识、不懂教育规律的应届毕业生或裙带关系者进入高校思政辅导员队伍。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重要前提。
2.辅导员自身发展空间受限制,队伍不稳定
高校发展的内在价值取向是关注学术研究的水平与层次,在政策导向、经费支持及价值观念上倾斜于教学和研究人员,而高校辅导员的发展空间、经济待遇相对较差,辅导员缺乏工作成就感和职业安全感,这必将导致部分积极上进、综合素质较高的辅导员仅以当前工作为跳板。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辅导员培养机制,对于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辅导员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3.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多,专业化程度低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接受学校各部门和学院安排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大量的时间用在办公室文秘性质的工作,而真正花在“导”――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因此,尽管辅导员做了不少辛苦的工作,但是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影响甚小。
按照中央16号文件规定:“学生政治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辅导员不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工作的教育者,也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特长的教师。但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只重视大学生的智育而轻视大学生德育,只以市场就业为导向而忽视社会责任感,所以高校辅导员工作在高校中缺乏职业荣誉感,缺乏职业成就感,缺乏使命感。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也是基本使命就是让大学生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