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的新进展与新挑战(一)

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的新进展与新挑战(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大学院校评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促进大学院校和谐发展的事业。评鉴不是目的,是创造进步的一种手段。了解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大学院校评鉴的特色及其未来的走势,可以获得些许启示。
  [关键词]大学院校;评鉴特色;高等教育进步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大学院校评鉴活动于2005年8月18日落下帷幕。随着评鉴结果的揭晓,为未来的大学院校评鉴拥有审视、调节和改进自己的机制,并不断完善大学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继“财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之后,台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于2005年12月26日岁末成立“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由其担当起今后大学评鉴之工作,使高等教育评鉴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和系统化[1]。这标志着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台湾社会呈现出的知识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进步方面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台湾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普及教育,人口出生率急速递减,公、私立大学供过于求,开放外国高校来台招生对教育市场的冲击,为了避免稀释高等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品质,带动大学院校良性竞争,建立客观公正的高等教育评鉴制度,开展高等教育评鉴活动势在必行。本文参考文献一在介绍了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的缘起、目的、评鉴流程和评鉴内容项目等情况之后[2],本文主要概述新世纪台湾大学院校评鉴所具有的特色,专家学者对评鉴的反思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的未来走势与挑战。
  
  一、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特色
  
  台湾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大学院校评鉴活动始于2004年7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76所公、私立大学的评鉴。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公、私立大学院校评鉴在一个评鉴指标框架内展开
  台湾地区现有大学154所,其中公立大学有60所,私立大学有94所。参与这次评鉴的公立大学有47所,私立大学有29所。所有知名的公、私立大学均列其中,基本上代表了台湾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这次大学院校评鉴是台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经过公开招标程序之后,委托台湾评鉴协会进行的,并专门制定了(大学校务评鉴规划与实施计划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所有被评对象均按(手册)要求展开评鉴。以“研究与教学并重”、“量化与质化兼顾”为原则,对评鉴内容,除量化指标之外,特别增加了质性指标,包括了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国际化措施等无法量化的质性指标,让学校可用文字叙述补充量化指标说明的不足。若评鉴单位所列举的定性评鉴指标还不足以昭示学校特色,学校还可以自行增列其它相关指标及内容加以说明[3]。
  
  2.采取实地访评形式,综合评等结果
  为了真实地反映出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与对学校政策的了解程度,这次评鉴活动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观察教学活动”的形式,特别于实地访评前增加对教师、学生及行政人员的问卷调查。每所大学平均抽查访问教师30人、行政人员30人,学生则每校每个专业领域抽访50人,总计抽访教师与行政人员各2 340人、学生9 900人,作为了解办学现状与学生学习成效的参考。评鉴委员到校访评期间,第一天为各专业领域访评,每一领域动员5―7位评鉴委员;第二天为校务整体访评,每一类组出动9--11位评鉴委员,私立学校因含中程校务发展计划,评鉴委员人数平均达到15―17人。评鉴委员实地参与课堂旁听,或观察实验、实习等教学活动,再酌情平衡各类定量、定性指标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判,由各评鉴委员从中求取最大共识,使得评鉴作业更周密详实,以充分体现各个大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尊重其办学自主性[4]。
  
  3.重视学门及学校之间的差异性
  台湾大学院校形态较多,办学实力参差不齐。考虑到学门的特殊性及差异性,这次评鉴特别将各校性质相近的学门之系、所整合成“六大专业领域”,并就其“师资、教学、研究”进行评鉴。此外,将76所大学校院依学校性质区分为“九大校务类组”,只有同一类组内的学校互相评比,不进行跨组评比,使评鉴结果具有公正性。因为这次评鉴以“校务”为主,每所大学评鉴结果共计12项,包含6个专业领域以及6个校务项目的表现[2]。在12项评鉴中,分别获得10项“表现较佳”的是公立台湾大学和私立淡江大学。
  
  4.特聘国际评鉴委员,增添“国际化程度”新项目
  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大学院校校务评鉴仅聘请100多位评鉴委员,此次委员人数则多达360人。其中,特聘了8名国际评鉴委员(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国家的教育评鉴机构、高等教育学术组织团体的专家),用国际经验来观察大学评鉴的过程、方法是否合乎此次评鉴设定的目标。同时,国际评鉴委员在随行参与实地访评期间,亦提供受评学校中肯意见。在评鉴委员人数充足的条件下,评鉴作业可尽量客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务评鉴项目中,特别增加了“国际化程度”项目,指标包括全校招收外国学生比例、开设全英语授课课程比例、学生通过中级英文等级考试比例、外籍教师比例等项目,以突显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国际化的趋势,这也是办高水平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5.处理评鉴结果报告灵活多样,同时列出申诉意见
  从此次大学院校评鉴报告来看,有三个现象:首先是公立大学整体表现比私立大学好;其次是办学历史长的学校比新成立的学校表现好;再次是北部的学校比南部的学校表现好。正如兴国管理学院院长所言,办学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应该看其进步的程度[5]。
  尽管评鉴工作步骤和程序严谨,包括了搜集国内外相关评鉴资料,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举办评鉴指标公听会,进行受评学校问卷调查,举办专家座谈会,邀请受评单位试填评鉴指针等,最后陈送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核定。但是,在评鉴报告处理原则上,当天实地访评结束后,评鉴委员即刻开会撰写评鉴报告初稿,并由台湾评鉴协会函送学校,学校可提出补充说明。若评鉴委员同意校方之补充说明,则修改评鉴报告;若评鉴委员不同意校方之补充说明,则将委员及校方意见并列于评鉴报告中,以示对学校的尊重;若学校针对评鉴委员意见提出未来改进计划,亦将学校补充说明并列于评鉴报告中,以肯定学校的申诉权利。
  
  6.评鉴结果按项目分“表现较佳”和”表现较弱”
  对评鉴结果如何处理,是台湾各大学院校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的专家认为,排名使外界只看到了“排名结果”,模糊了大学评鉴积极层面的意义;有的专家认为,若对评鉴结果排名,这将是“成绩单文化”的持续表现,不利于改进大学不断进步的蓝图;还有外藉评鉴专家认为,评鉴的结果在于确定学校的优点或弱点,并协助学校扩展其长处,减少其短处等等。针对种种意见或建议,评鉴执行机构采取了由评鉴委员依据学校的量化指标统计表、质性指标、问卷调查统计表及实地访评结果等,综合考虑后采用“表现较佳”和“表现较弱”表述形式公布评鉴结果。该评鉴结果除用文字说明以外,还列出了每个评鉴项目及专业领域“表现较佳”和“表现较弱”的学校。包含书面评鉴报告及各校务类组之各专业领域与校务项目“表现较佳”与“表现较弱”的学校名单,均在权威教育网站上完整公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评鉴结果呈现方式上的特色:①每一受评学校皆有一份书面评鉴报告,平均页数约四五十页。②每一校务类组就六大专业领域与六大校务评鉴项目,呈现出每一专业领域及校务项目“表现较佳”与“表现较弱”的学校名单,以肯定办学较佳的学校,并让办学较弱的学校有所警惕。③在专业领域方面,在“师资”、“教学”、“研究”三项中,如有两项相对表现较佳,则列入“表现较佳”的名单;若“师资”、“教学”、“研究”三项中均表现较弱,则列入“表现较弱”的名单,以凸显此次专业领域的评鉴系“教学”与“研究”并重,绝对没有偏重研究而轻忽教学。另外,若学校的某一专业领域系、所数在两所以下,因规模过小,评鉴结果将只呈现文字意见,不纳入评比[4]。
  这次评鉴为分组各自评比(除专业领域之农学及医药卫生领域外),不作跨组比较。换言之,跨校务类组的两校即使等第相同,并不代表两校办学绩效相同。且由于各校的专业领域数目不尽相同,同一所学校的不同表现亦无法以总合计算的方式,与该组其它学校一起排名,因为合计排名并没有意义。
  通过以上叙述不难看出,此次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动员的人力、物力与行政支持之多为台湾高等教育历史上所罕见,仅其运作经费就高达四千万台币,其展现的特色也非过去评鉴所能及。为使3印多名评鉴委员都能了解评鉴内涵,台湾评鉴协会于实地访评前,特意办理十多场委员说明会,以确保每一位委员都能亲自出席,让评鉴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公正性。同时,让评鉴委员对大学发展政策提供建设性意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