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新课程――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
详细内容
高中新课程在我省实施两年来,广大教师通过各级培训及亲身实践,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逐渐深入。教师们普遍认同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教育学院等的组织推动下,在各校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实践,努力探索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大胆尝试,反思总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这些成果通过论文总结,研讨会,观摩教学,案例征集等各种形式交流、展示、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我省高中新课程教学设施水平的整体提高。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广大教师,特别是一大批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使他们成为各地市的教学骨干。许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得到迅速提升,涌现出一批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但是,相对于新课程的理想目标,实施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完善和推进。
一、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负担不降反升
一直以来,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旧课程繁、难、偏、旧的现象,切实降低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令人遗憾的事实是,两年的课改,师生们普遍感到,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比课改前更重了。有调查反映,高中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的仅占6%,睡眠不足6小时的却有29%。实行新课程后,各校课时普遍增加,利用周末、假期补课的现象比课改前更加严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主要原因还是新课程本身内容仍然偏多,学校普遍反映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模块教学;学分管理:选修与必修的结合。在必修模块中,教师们普遍反映知识要求并没有明显降低。而选修模块中的内容相当部分是旧课程没有新课程新增的。此外,新教材中大量的实验、问题探讨、资料分析、模型建构、自主探究等活动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课时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校只能采用增加课时的办法来解决。据调查,课改前大多数学校每天正课一般是6节(上午4节,下午2节)。而实行课改后大多数学校每天都增加了节正课(上午4节,下午3节)。还有不少学校将周六时间也排入正课。结果学生自主复习、梳理知识的时间被挤占,锻炼休息时间更是没法保证。而且每天课时的增加也使课后作业量相应增加。此外还有研究性学习,课外实践等活动需要完成,可想而知,学生的负担如何能减得下来?当然,高考指挥棒以及学校、社会对教学的评价机制导致的沉重的应试压力,也是减负的重要障碍。
(二)模块教学利弊参半
高中新课程实行模块教学的本意是:有利于学分管理;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有利于课程对社会科技发展的及时适应。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模块教学却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首先,模块教学要求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上课,一周复习考试。而传统的教学安排是按照学期进行的,而且由于节假日、高考中考时间等的冲击和限制,每学年上下两个学期实际教学时间的长短并不完全一致。一般上学期的时间相对较长,下学期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就给模块教学带来了麻烦,往往上学期的两个学段时间较为宽松,下学期的两个学段时间总是偏紧,造成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其次,为了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的负担,多数学校采用模块考试与半期考、期末考合并的办法。但这又带来新的问题。模块考试必须让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取得学分。因此试卷难度不能太大。而试卷太简单又容易让学生产生轻易就能过关的印象,从而失去应有的学习动力,造成知识掌握不扎实,难以适应今后将要面对的高考
第三,按照新课程要求,每个模块一般每周安排4节课,9周总课时是36节。显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教学安排,因为这中间没有考虑单元复习、考试,习题讲评等应有的教学巩固环节。这也是各校在实际教学安排上不得不增加课时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在容量和难度上也不尽相同,要求以相同的时间来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任务显然也不合理。
第四,为了照顾各模块知识容量的相对均衡,新课程在模块内容组织上出现了一些知识不合理分割、组合或重复的现象。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初高中之间也存在着知识衔接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块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课程的整择性难以落实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结合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然而,在实旌过程中,除了校本课程外,学生对其他选修课程基本上没有选择权,几乎各校都是如此。除了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修习的课程有所不同外,学生们都是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好的课程进行学习,没有个性化的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只要是高考要求的模块就必然开课,而且大家都必须学;高考不要求的模块就没有开课的必要了,即使开了也没有人选。在这点上,学校、学生、家长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显然,即使在实行课改的今天,要真正摆脱应试功利仍是非常困难的。
造成学生难以真正自主选课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普遍师资力量不足,教室、设备等条件有限,难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造成的对所需教育资源的膨胀。特别是农村薄弱校和教学规模相对较小的学校,原本就资源匮乏,一旦放开选课,学校将更加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再有,自主选课带来的大面积走班教学,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难度。排课、选课、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学分管理等,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多数学校宁愿选择统一课程的模式以求平稳,而这显然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
(四)教师的教学惯性有待克服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普遍存在着以下四方面的教学惯性。
l、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在实施新课程之前,教材只有一个版本,即人教社教材。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即为教学大纲的要求水平。教师习惯于以教材为本进行教学、复习工作。只要把教材教好了,也就符合大纲的要求了。但新课程教材不再是只有一个版本,不同的出版社竞相出版自己的教材。由于不同出版社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各自编写的教材在内容上也有明显的不同。究竟谁的教材更权威?教师拿捏不准。事实上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而设计的活动。这些内容并不要求教师要原原本本按照教材全部完成。其中涉及到的知识也有不少是铺垫性的,并非课程标准所要求。如何对此进行辨别?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关注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处理教材,善于对教材进行取舍和重组,而不是盲目地教教材。换句话说,教材只是用于实现课程标准的工具,而不是课程标准本身。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许多教师忽视课程标准所使用行为动词对学习目标所应达到的层次的指向含义,依然不自觉地以教材的深广度要求学生。这或许也是导致课时不足的原因之一。
2、不忘旧教材,随意拓展、增加教学内容。新课程的教材体系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体系及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较大的不同,需要老q$fi’J认真比较。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所教知识进行重新定位。但有不少老师,特别是老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长期教授的旧教材的知识不加选择地补充到新课程的教学中,造成所教内容的膨胀。这同样也导致了课时不足。
3、教学目标追求一步到位,将高考要求下放到第一轮教学中。一些教过毕业班的老师很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他们在第~轮教学中就开始深挖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把应该在复习教学时做的工作提早进行。其结果是,因为时间的不充裕而使第一轮教学不能扎实进行;又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其拓宽和深挖的努力并未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