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战略>国内外顶级企业竞争力比较(一)

国内外顶级企业竞争力比较(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顶级企业和世界级企业的竞争力研究进行综述,然后比较分析了二者的优势和劣势。接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系统竞争力概念,构建了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员工、资源以及顾客是企业系统竞争力决定因素,企业系统竞争力的差异是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的根本不同。最后,从社会、政府和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中国顶级企业竞争力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顶级企业 世界级企业 企业系统竞争力
  
  顶级企业是指一定区域和行业的最优企业,世界级企业(the world-class enterprise)是指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带来世界级回报,在所处市场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企业。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定义,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设计、生产并销售产品(服务)的过程中,比其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提供更有市场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尤其是顶级企业的竞争力一直倍受关注。对中国而言,其顶级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展示着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世界级企业(项兵,2005),所以本文主要对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的差距,探索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逻辑。
  
  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目前对这两类企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是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区域进行的,国内研究是国际研究的继承和深化。在国际上,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开始重视竞争力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也相继投入到该研究中。目前,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提出的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原则和方法体系影响较大。李汉川和管鸿禧(2004)认为国际竞争力理论可分为四大学派,即以WEF和IMD为代表的国际表学派、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学派、以伯格·沃纳菲尔特和安蒂思·潘罗斯为代表企业资源学派、以布林·罗斯比和J·F·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能力学派。
  而中国对企业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乐筱康(1990)提出了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观点,并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定量分析;狄昂照(1992)与金碚(1997)研究了国际竞争力的数量及其国际比较;王伯安(1997)、穆荣平(2000)对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韩之俊(1996)、范晓屏(1997)、彭丽红(2000)、张德平(2001)分别研究了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测量、企业竞争力基础理论框架和理论分析方法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反映。姜汝祥(2005)等认为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企业的差距是整体性的,表现在企业文化、绩效管理、公司管控、营销系统、领导力与团队五个方面。
  上述文献为深入研究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不够清晰、系统,究竟企业竞争力的本质、根源是什么?中国企业,尤其是顶级企业如何能够成长为世界级企业?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的不同,明确二者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构建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模型,提出企业系统竞争力概念,力图对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和根源做出新的探索;最后在企业竞争力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思路和建议。
  
  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竞争力的比较
  
  根据企业生产销售产品的流程,竞争力可以从企业的研究开发、企业规模和生产率与收益、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以及企业管理能力五个方面加以分析。由于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相应的就是中国顶级企业的劣势和优势,因此可以世界级企业为参照系,仅分析中国顶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一)中国顶级企业的优势
  虽然中国顶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相比其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多得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丰富的人力资源潜力。中华民族是智慧、勤劳、自信的民族。中国不但具有无穷无尽的廉价的劳动力、优秀的技术工人, 而且大学生已经是世界第一,储备很多。而且中国人酷爱学习,在世界十大商学院和美国的顶尖十大商学院中,据统计,三分之一在读的博士生来自于中国大陆,2005年申请十大商学院70%的申请来自于大陆,因此中国顶级企业的智力资本储备是非常之强大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存在同时对终端和高端的市场进行冲击的现实可能性。中国顶级企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为将来进一步的创新和开拓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最活跃最广阔的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是全球最活跃最为广阔的市场之一,这源于:中国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被压抑多年的13亿人的消费欲望逐渐得到释放、多个行业远未得到充分开发、中国政府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这为中国顶级企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和基础前提。
  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企业家更多的协调发展的智慧,而协调发展是现代经济、现代社会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因此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中国顶级企业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比西方企业先行一步,形成民族企业的群体协同竞争力。
  (二)中国顶级企业竞争力的劣势
  研究开发领域。中国顶级企业不少以引进技术为主,缺乏独立研发的能力。据悉,一些企业的技术引进费用与投入的研发费用之比,在最高峰时期达到12:1。但一味地追求技术引进并未达到明显改进的效果。一些企业甚至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和“能力弱-依赖-越依赖越弱”的双重怪圈。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3年全国调查的重点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1%,而按照国际标准,比例为2%才算正常,比例为5%才有竞争力。2005中国企业500强中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比例超过2%。由此导致中国顶级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总体上与世界级企业差距甚远。
  企业规模、生产率与收益。中国顶级企业的规模、收益仍然比世界级企业小得多。据WEF公布的数据,2004年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只占世界500强营业收入的5.3%,中国500强的资产总量占世界500强资产总量的5.61%,中国500强的利润只占世界500强利润的5.22%。整体而言,中国的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从1992年到2002年,平均是7%到8.5%之间,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靠投入的加大,不是生产力的提高。 在企业的生产率方面,这种状况也存在。反映劳动生产率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2004年世界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68.27万元,人均利润额为13.17万元;而中国500强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为43.54万元,人均利润额只有1.53万元,分别只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的16.23%和11.62%。
 市场影响力。中国顶级企业品牌的总体影响力偏弱,部分顶级企业甚至不注重企业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03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排名”中,中国只有海尔一家品牌上榜,居第95位,其品牌价值为530亿元。据英国《金融时报》的问卷调查,全球最受尊敬的90家企业的前50家中,有24家来自于欧洲,22家来自于美国,3家来自于日本。丰田排第5,索尼排第6,日产排50,一个来自于韩国,一个来自于墨西哥,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入围。在将来5年到10年之中,对新兴市场影响最大的90家公司,在世界同行的眼中,居然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该企业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重。如果该指标超过30%,就可被视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近几年,中国一些企业在国外的销售额不断增加,但与国际上跨国公司相比,依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资料显示,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50%以上的企业多达一半以上。我国企业到2004年底累计对外投资不过是370亿美元,只占累计外商投资总额的3.58%。即使像海尔集团这样国际化经营取得显著成绩的中国企业,2004年起来自海外生产销售的收入也不足10亿美元,不到其当年全部销售收入的8%。
  企业管理能力。世界企业具有十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拥有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能够形成强大的团队竞争力;建立健全管理基础设施,从战略到战术的量化分析与企业控制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