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国际经济论文>全球化的本质——垄断资本主义的跨国化(一)

全球化的本质——垄断资本主义的跨国化(一)

详细内容

  俄罗斯的选择


  “新右翼”在俄罗斯的政治进攻伴随着国际主义的冷落和两种自始至终与资本主义同行的世界观——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兴。第一种世界观是亲西方的世界主义,在俄罗斯由所谓的民主派,实际上是极端的新自由主义者所宣传。他们认为只要在全世界普及“市场”和“民主”,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盖达尔一丘拜斯时期的改革是类似思想在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贯彻,而科济列夫及其同僚的活动是这一思想在俄罗斯对外政策方面的体现。由于俄罗斯未能加入美国一瑞士式的“西方文明”,这种思想渐遭冷落。


  代之而起的是第二种世界观——“强国”思想,其核心是拥有强大的捍卫民族利益的国家政权。它在俄罗斯不仅为官方,而且为反对派所接受,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对立理论。强国主义者认为,世界划分为“金元大国”和被它们剥削的其余国家,阶级矛盾已经退居第二位,或者在最好的情况下,它已转变成国家间关系的领域。人类有两条出路:要么在全球化主义者的压迫下死亡,要么为保护文明的独特性团结一切反对他们的力量,创造出替代现行的全球化模式的方案——“多极世界”。


  从“强国”立场出发,久加诺夫及其追随者主张使反对派加入执政体制结构,在思想上把马克思主义和地缘政治和文明融合起来。据说,如此“丰富”列宁主义遗产有助于“建立起严肃的科学方法论基础,这一基础符合当代世界现实,并能成为制定复兴伟大俄罗斯的综合战略的强有力工具”。


  “强国主义者”想象的复兴的俄罗斯是一个地区强国,是前苏联各国的重心。在扮演这个角色时,俄罗斯必须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人民信任的政府”,支持民族企业,发展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关系”,遵循“强国”思想意识。


  普里马科夫政府(1998—1999年)的活动是真正实践这一纲领、但实施得不完整的尝试。当时“多极世界”构想被宣布为俄罗斯对外政策学说的基石。俄罗斯不仅吸取了列宁关于俄、中、印结盟的思想,而且寄希望于和欧盟接近,增强其对美国的独立性。前一种思想在具有良好时机的战后年代都没实现,现在更不可能变成现实。后一种思想由于欧盟国家参加对南斯拉夫的侵略而流产。欧盟各国首脑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动摇世界帝国主义体系稳定性的愿望,哪怕是为了以欧元取代美元的前景。


  普京政府更少地谈及世界多极化,却更积极地奉行在“各种力量中心”之间灵活应变的政策。这种政策及其意识形态基础使俄罗斯遭受巨大损失。“9·11”事件后普京政府和杜马迅速表示对恐怖行动的谴责,并且赞同美国针对所谓国际恐怖主义的“报复”行动。不久之后这种团结即通过吸收俄罗斯加入“反恐战争”和俄罗斯再次声明同北约接近得到具体的反映。无论是俄罗斯南部边境武装冲突的必然性,还是美国军事基地出现在那里的前景都将损害俄罗斯的利益。


  两极世界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客观上形成了两极——苏联和美国。这种两极体制在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具有阶级对抗性质。“两极”分别是两种国家体系的中心,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全球范围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经济、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


  世界两极体制以那种无所不包的形式存在不超过15—17年(从1945年到1960—1962年),而60一80年代它只是完全存在于军事领域。这种有限的两极体制使西欧、中国和日本有可能成为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地区中心。随着华约、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集团的崩溃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的两极一多中心体系土崩瓦解。世界变成单极的了,也就是说服从于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指使。


  于是这时候在国际社会出现了多极世界观念。持这种观念的不仅有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还有负责任的政治家。他们认为由地区集团和强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阿拉伯国家等等——组成的某种类似于20世纪30一50年代的集体安全协议那样的全球性协调机制,形成力量均衡,就能够抵制惟一的“极”的指使。


  但是,单极或者多极世界与两极世界相比,无论从物理学还是从历史学角度来说,都是不经之谈。就本质而言,多极概念是历史上反对进步的地区主义概念。提出这种思想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地缘政治观念所左右,而地缘政治思想产生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的中心基本上同民族国家和历史区域相一致的时代。但是早在一百年前帝国主义垄断组织就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势力范围等方式开始侵蚀这个体系。


  历史上垄断集团重新瓜分世界势力范围服从于早在帝国主义时代之前就已出现的国家领土划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资本的跨国化趋势停滞不前,但从70年代起大型跨国公司开始担当世界资本主义的主力角色。正是在这些年建立了世界经济论坛、三方委员会、罗马俱乐部等跨国咨询机构,它们成为跨国间政治上层建筑的最初萌芽。到了90年代,在深刻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在美国、欧洲和远东国家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资本跨国化进程。世纪之交世界上掀起了新的公司兼并潮,建守起很多美一欧或美一欧一远东合资的超级大公司。


  跨国公司不追求“主权”,而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高额利润和扩大政治影响。它们之间如何瓜分世界,已经不取决于“它们”的国家和一体化集团的利益和条件。相反,国家和一体化集团的条件越来越依赖于它们在跨国公司体系中的地位。而它们的战略受制于跨国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利润最大化和阶级统治稳定化的需要。


  因此,与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完全相符的跨国垄断主义者同盟之间的瓜分世界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世界领土瓜分越来越从属于它。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首要的矛盾不是地区性一体化集团,更不用说加入这些集团的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在所有这些集团之间,在世界各地都有代表的各种跨国公司之间的矛盾。正是各种派别和类型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着近年来的世界事件。最强大的跨国公司包括跨国银行、原料垄断组织、生产计算机及其程序的集团、跨国大众媒体康采恩、飞机和汽车制造集团。


  惟一的超级大国


  垄断资本主义的跨国化是“全球化”的实质。严格地说,资本主义自建立之日起就已成为全球性的体系。但在此之前其全球性是通过社会进程的民族国家界限间接表现出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它表现得越来越直接。资本主义体系的地理中心逐渐变成了表面现象。历史上的宗主国作为享有特权的区域还将存在一段时间,但是真正的经济统治地位与它的联系将越来越少。即使它们能够长期存在下去,也只是因为它们将会变成各种跨国力量的大本营。


  现在人们把美国看作未来实行“世界统治”的惟一的超级大国。仔细地审视一下这个超级大国,不难发现,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已经约有30年,这一地位不是基于它在世界社会生产中的份额,而是基于在“冷战”条件下强制实行的美元兑换黄金制度。美国联邦储备体制可以像“老鼠”一样从全世界吸引资本——它只要提高结算利率就够了。美元的全球重新分配体系演变成一种金融金字塔,它的存在只对“金融投机天才”有利,但它的崩溃将威胁整个世界资本主义。


  美国事实上是新的全球力量、世界霸主角色的现实觊觎者的理想的总部,同时还是理想的世界宪兵。


  随着跨国公司经济实力的增长,宗主国正在变成那种以往依属的外围国家所处的受剥削和受控制的对象。而且这不仅仅只涉及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