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会计研究论文>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一)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尤显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以及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种,是关于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信息,是会计正确核算的综合反映。商业银行会计作为一种行业会计,其会计信息是指在特定的时点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的状况和在特定时期内商业银行经营成果及财务收支状况的经济信息。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不仅反映银行业经营情况,而且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资金运动情况。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产生必须合法、真实,必须遵循相关性、可比性原则。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银行会计信息,从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根源看,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合法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和非合法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如果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于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其会计处理过程是合法合规的,这就是一种合法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反之,如果会计信息的失真是基于一种违规处理之上,那么,它就是一种非法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1]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管理层的决策,也影响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决策,还将影响广大债权人的利益。目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存在,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信贷资产质量信息反映不实。
有的银行为了掩盖自身信贷资产质量低、风险大的问题,不按人民银行《贷款通则》和信贷管理制度有关贷款四级或五级分类标准的规定来准确划分信贷资产,不能够真实反映贷款的占用形态和风险状况。乱调乱用贷款科目,甚至以借新还旧、收旧贷新为借口,对借款单位采取以贷还本、以贷收息的方式,将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以降低贷款逾期率和不良贷款比例,提高收息率,以达到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和任务的目的。
2、负债业务信息反映不实。
有的银行为了工作需要,公款私存,私款公存,特别是月末、季末、年末乱调存款科目,乱转存款数据,乱改存款报表,虚报瞒报存款等导致存款信息反映不实;有的银行将高息揽入的储蓄存款,通过“发行债券”科目核算,以逃避利率检查;还有的银行将“活期存款”通过财政性存款科目核算,或转系统内核算,以达到逃避存款准备金制度管理的目的。
3、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
除过去违规经营时期账外基建、“小金库”基建、无计划超计划基建等形成的大量银行账外固定资产未完全消化处理外,现阶段银行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主要是收回抵债资产管理处置使用不合规,抵债资产自用未按规定在账内核算反映,或钻“电子设备租赁费”、“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等科目的空子,采取以租代购、以租代建的方式,随意扩大自用固定资产并在账外核算,致使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
4、损益信息反映不实。
有的银行为了完成上级银行下达的利润指标,不认真执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和账务处理手续,不按规定正确计提应收应付利息,采取多提应收利息、少提应付利息或当年支出不入当年账的办法,虚增利润;还有的银行采取利息及中间业务收入不入账、乱列乱挤乱摊乱挂成本费用、私设“小金库”等方法截留收入、虚列支出,虚亏实盈,以达到偷税逃税和满足单位个人利益的目的。

二、银行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
从银行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来看又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我们这里的“主观原因”是指人为的因素占很大部分的原因,而“客观原因”则是指会计制度的一些漏洞。
1、主观原因
(1)会计失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所谓会计失控就是会计人员丧失控制能力。丧失控制能力有两种,即被动丧失和主动丧失。被动丧失是由于会计在本单位行政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主动丧失是有部分会计人员知法犯法。(2)监督机制弱化。每年虽有各级执法及监督部门检查,但由于力度不大,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以罚代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久治不愈。(3)领导权威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有的单位领导专横,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中,认为法人就是法,能办则办,不能办则绕道办,想办的事情必须办。会计人员只能惟命是从,否则就会被“打发了”,所以只好自觉不自觉的参与弄虚作假。(4)内部控制约束力差。个别基层行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严谨的控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对可预见的违法现象,不认真辨别或视而不见,在有意或无意中使会计信息失真。(5)谋求小团体利益。有的领导和会计人员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和个人私利,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人为的进行账务调整,隐蔽亏损,个别会计人员主动给领导出瞎点子,当乱参谋,与领导通同作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6)奖惩不明,使会计人员执法意识淡化,助长会计信息失真。近几年在查处财务会计违法违纪案中,对人员的查处一般是笼统地对经办人、负责人、分管人、单位一把手都给处分,找不准症结,重点查处不突出,使在案件发生过程中的不为者、不得已而为者,仅因业务环节相联系而都受处分,促使相关人员人为阻挠查处,增加了查处难度。(7)地方政府的摊派行为,迫使会计信息失真。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出于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考虑,搞某些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苦于财力不足,实行强行摊派或试行摊派。这些“合理”不合法的摊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经过变通处理,其结果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变成虚假信息。
2、客观原因
(1)利息收入的确认未能充分执行谨慎性原则
确认贷款利息收入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确认收入应符合以下条件:①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②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商业银行在会计核算时,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规定,对贷款利息的计提是每季末月的20日作为结息日,按贷款积数定期确认利息收入。计收利息有两种方法。第一,按季结息,直接扣收。账务处理:借记“活期存款”,贷记“利息收入”。这一点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因为结息日已收回贷款利息收入。第二,按季预提,定期收息。账务处理:借记“应收利息”,贷记“利息收入”。如果利息收入能按时收回,和第一点一样,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但是这些利息收入,由于受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诚信度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银行贷款利息的收取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贷款利息不能按期收回,甚至有些连本金也无法收回,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每季确认收入。实际应收利息中有部分到期时难以收回,不能形成现金收入。也就是说,这部分利息收入不具有支付能力,这部分收入是虚增的。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利润也是虚增的。收入和利润的虚增,影响了利润表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的真实反映,由此提供的会计信息就是失真的会计信息。
(2)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存在较大的弹性
会计政策选择是在同一会计事项中规定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银行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短期投资,银行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个投资项目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但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的10%或10%以上),则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认计提的跌价损失准备。三种方法计提跌价准备的数额不同,由于按投资总体、类别计提会抵消一部分跌价损失,三种方法中,按单项投资计提数额最大,备抵后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最小。三种方法中采用单项投资计提跌价损失准备利润最低。但究竟选用哪一种方法,制度没有明确。再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年限平均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在固定资产整个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分摊,每期折旧额相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使用前期提取折旧多,使用后期提取折旧逐年减少。提取折旧,增加营业费用,减少银行利润。所以,不同的折旧方法,对银行利润影响不同。银行选用不同的方法,利润不同,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