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会计研究论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一)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本文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入手认真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治理对策失真评价
  
  一、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具备的特性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所在。其真实性包含以下特性:
  1.有用性。国际会计准则中提出: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为上述目的而编制的财务报告可以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共同需要。
  2.相关性。信息披露不能一厢情愿地主观决定,而应当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也就是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关。
  3.可靠性。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
  4.中立性。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会给利用信息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也逐渐趋向多元化,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经济单元——企业,也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筹集来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是根据其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获利高低诸因素来决定其投资,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
  2.导致利税和其他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借此为个人或小单位捞好处。其结果是将原本应归属国家或集体的资产窃为小集体或个人所有。承包者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虚报浮夸会计报表上营业数额和利润以获得承包资金,而另一些未将利润和收入挂钩的单位则隐瞒利润以逃避国家税收。
  3.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程序。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及时准确的各种会计信息。如产品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其生产成本;又如赊销政策的制定又应依据顾客的财务状况和以往的偿付款情况。如果会计资料不实,企业管理者必定难以做出正确的生产和经营决策。
  4.助长腐败之风,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会计职能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已发生经济活动,它还是国家控制企业、企业的所有者控制其经营者的一种手段。例如,国家在有关法规中规定了各种支出标准比例,确定了对经营成果的分配顺序和比例,会计资料成为监督国家财政政策和法规执行情况的基本工具。然而,许多企业却通过做假将一些不合规定的支出合法化。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核心是完善信息质量管理机制,可以从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两方面入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使经营者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达到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
  1.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和经营行为。
  2.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是制止和防范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首先,是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其次,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加强对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约束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公开性。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发挥社会审计的公证作用,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再次,政府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管理,通过行政手段强化企业外部监督,通过政府审计机构、财税部门加强审计监督,并与会计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会计信息规范体系,规范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披露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重大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