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行动 在行动中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的教学实验,主要以落实“双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第二个十年的教学实验,主要以探索和推行素质教育为主题;第三个十年的教学实验,大多以探索和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为主题。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参与实验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坚持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实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78年―1988年)是基础教育的恢复时期,为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兴起了一批以落实“双基”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实验。第二个十年(1989年―1998年)是素质教育的探索时期,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兴起了一批以探索和推行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实验。第三个十年(1999年―2008年)是课程改革的探索和推广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从2001年才开始正式试验,但在1999年前后教育界就以“新课程”为主题,引发了一系列有关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所以这一轮教学实验主要是以探索和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师生的教与学方式为主题。当然每一个时期的教学实验在时间和内容上都不是一刀切,但大致有这样一个倾向和趋势。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参与实验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坚持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第一个十年的教学实验主题及特点
第一个十年(1978年―1988年)的教学实验主题是落实“双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文革”十年,我国的基础教育近乎瘫痪,教学质量跌落到最低点。1977年秋,上海市青浦县曾做过全县数学统测:试题是初中的基础常识,全县中学最高年级的4373名学生中竟有近3000人答不出1/2 + 1/2等于几,总平均分为11.1分,零分学生的占比高达23.5%。这是当时中国基础教育的缩影。拨乱反正后如何尽快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后的一大难题。一批有志之士开始着手教学实验,试图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找到一条出路。在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市青浦县以顾泠沅为首的数学教改实验。
顾泠沅团队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陆续形成了一个全程十年的教学改革计划,即三年调查、一年筛选经验、三年实验研究、三年传播发展。实验的目的是抓起点、抓基础,让所有学生都有效地学习,大面积提高本县的教学质量。到了1986年,这一实验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青浦县初中毕业生在全市统考中的成绩大大超过当年上海全市的平均值,各学科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素质也有相应提高。上海市教育局决定向全市推广青浦数学教改经验,并在全市大会上正式将实验小组命名为“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小组”。后来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青浦经验。[1] 154
这一阶段的教学实验大部分还是以单一学段、单一学科为主。在小学语文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实验有: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丁义诚、李楠和包全恩等人倡起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创立的“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实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吕敬先主持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属小学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验”。在小学数学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实验有: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马芯兰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实验”,江苏省常州市师范学校邱学华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实验”,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的“小学数学综合建构实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姜乐仁的“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实验”。在中学语文领域比较有影响的有:辽宁省盘锦县第三中学魏书生的“初中语文教改实验”,北京师范学院高原与北京月坛中学刘娩娩主持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训练体系实验”。在中学数学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如:中国科学院卢仲衡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南通市启秀中学李庾南主持的“自学、议论、引导数学教学实验”。在外语领域比较有影响的有: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思中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实验”,北京市育才学校马承的“三位一体英语教学实验”,等等。
这一阶段是教学实验的喷发期,人们被压抑了十年的教改热情一下子喷发出来,有些教学实验一直持续到现在,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阶段的教学实验有些是从“文革”前就开始,因“文革”而中断,拨乱反正后又继续的。如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语文实验,源于1958年开始的“集中识字”实验;吕敬先主持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从1962年9月开始;卢仲衡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源于1963年开始的程序教学实验,张思中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实验开始于1960年。
这一阶段的教学实验不仅注重“双基”,有的已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魏书生从1978年春至1985年夏进行了三轮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实验,他的实验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的色彩,因此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被称为“教学改革的常青树”。再如马芯兰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改革教材教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她从1977年开始的第一轮实验班,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达到了相当于五年制小学毕业的水平。从1980年开始的第二轮实验班,使学生在四年级时的数学学习质量达到了相当于六年制毕业的水平。[1] 110
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教学实验,如湖北大学黎世法提出并进行实验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提出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等。
二、第二个十年的教学实验主题及特点
第二个十年(1989年―1998年)的教学实验主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拨乱反正后基础教育开始步入正轨,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双基”落实比较好,但随之而来的是为了升学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于是,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又开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这一阶段比较有影响的有上海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若干学校开展的“愉快教育”实验。
1990年5月23日,原国家教委邀请了六省、市的七所小学的校长,介绍了他们开展“愉快教育”实验活动的经验。这七所学校是: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南京路琅?路小学、沈阳铁路五小、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广州八旗二马路小学、上海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工作目标,使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单纯追求考分的压力下解脱出来,从而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柳斌同志充分肯定了这七所学校的做法,并向全国提出“推广愉快教育经验,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口号。几年的时间,愉快教育实验就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一大批学校从单纯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向实施教育整体改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