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对高职院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探讨(一)

对高职院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探讨(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缺乏高职特色的问题,根据社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及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高职设计专业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本位标准。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 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 能力本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名目的设计专业也在各地的高职院校中建立起来。由于高职院校在我国建立的历史不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经验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在沿袭本科院校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块与培养模式,通常是将本科院校的四年课程进行压缩与合并,从而在教学上失去高职教育的特点,使高职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能力本位上不能形成特色,不利于他们的就业及在行业岗位上的发展。
  按照要求,高职教育要“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本位重在职业技能,重在满足社会用人及学生的就业需求。由于本科与高职在就业岗位与招生生源上的不同,因此在培养目标以及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上应将二者加以区别。招生与就业是高职院校最为重要的两个端口,而这两个端口中又应以就业为主导。以平面媒体设计专业为例,本科生毕业后面向的是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平面媒体(报社、杂志)的美术设计及美术编辑职位,而高职生即使是在同样的公司就业,大多是从事辅助设计与技术编辑的工作。虽然不排除很多优秀的高职生日后通过努力能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乃至设计总监,但从一开始,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就是这样定位的,也是社会对高职设计教育提出的能力本位要求。
  针对行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本位需求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基础先天不足的客观情况,要大胆地对原来沿袭本科设计院校的课程模块进行改革,压缩一些与能力本位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课程,调换一些专业课程的顺序,加大培养学生软件操作与技术规范运用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求专业教师以项目带教学,以严格的行业标准与生产规范要求学生,努力实现与生产现场的零距离对接。
  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一直是困绕专业教师的一个难题,若按照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块去教,一年级大部分专业教学时间都将花费在传统的素描与色彩写生练习上,即使这样,由于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其造型能力与色彩感觉也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数码图像处理已成为现代设计的主要表述语言的情况下,过多地花时间在素描写生能力的训练上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对于高职的学生,本身学制较短,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手绘造型能力作为主要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前后衔接上,可以大胆打破先上手绘基础课再上软件操作课的传统模式顺序,新生一入学即开始进行图形设计软件课的学习(CorelDRAW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