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中专生厌学现象的根源及其对策(一)

中专生厌学现象的根源及其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列举了中专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厌学现象,试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中专生产生厌学的原因,由此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专生;厌学;原因;对策

【Abstract】This paper lists a number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mon phenomenon, try from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to analyze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three tedious to learn the reasons and explore way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Secondary students; Weariness; causes; Countermeasure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学生厌学比例不断上升,厌学学生范围不断扩大,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厌学的现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厌学现象更是日趋严重,如果我们再不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它必将危及中专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1.中专生厌学的表现
1.1对学习没兴趣没信心,觉得自已就是读不好书,甚至认为读书太辛苦而不想读。
1.2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学习,不少人上课时讲小话、做小动作、有的干脆上课睡觉,老师批评,不接受,不悔改,甚至与老师对着干。若遇到严厉的老师,他们就坐着发呆,无所事事。
1.3课余时间都用来打扑克、下棋、聊天、乱交朋友,乱谈恋爱、玩电子游戏,他们讲吃穿、图享受、懒劳动,通宵上网、“混日子”。极少数学生还打架斗殴甚至偷抢勒索,参与黄赌毒等而走上犯罪道路。
1.4一有机会就逃学,晚自习停电喊万岁;不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干脆不交作业;对成绩好差无所谓,一学期多科成绩不及格。
2.中专生厌学的原因
2.1家庭环境因素;在众多厌学的中专生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1.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从小家庭管教不当,或父母疏于管教;或家长溺爱和过分迁就,子女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轻言放弃;或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很高,却不管子女爱好什么,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或教育方式粗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变得固执而自卑,对学习漠视。
2.1.2当今社会一些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失去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孩子无心学习。
2.1.3家长错误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孩子只有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才有出息。上中专学校无非就是“混一张文凭”,将来能“有碗饭吃”就行,从而对子女在学习上、思想上的好差不管不问,造成家庭教育乏力,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抵消的现象。还有少数家长根本管不住孩子,对子女的前程丧失了信心,把孩子被当作“包袱”甩到学校,让学校“代管”。他们对孩子学不学知识无所谓,只要求孩子“不学坏”就万事大吉。
2.2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造成现在中专生厌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社会的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长,使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国就业体制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变成了现在的自谋职业,又增加了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党政机关某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少单位招工、招干,重人情而轻人品,看文凭而不看水平。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严重挫伤了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有升学压力,初中时整天忙于学习,疲于考试,有的学生因此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一种“学够了”的感觉,一提学习就头疼。考上中专以后,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觉得没有升学压力了,该玩玩了,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行,“60分万岁、61分浪费”。
2.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没有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学扩招,中专难招”,为了生存,中专招生门槛不断降低,生源质量严重下降,我们的学生文化基础差,“问题学生”多,部分学生进校并非出于自愿。办学规模盲目扩大,师资力量和学生管理水平没有完全跟上来,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力度和创新。课堂教学未能调动学生兴趣,部分老师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备课不认真,上课时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巡着老一套教学模式走,不顾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领会,教与学不能得到有机的统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3.针对中专生厌学应采取的对策
纠正和克服中专生的厌学现象,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很多。在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几点对策与大家探讨。
3.1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校领导、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要多找厌学学生个别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使其真正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同时,还要发动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干部的作用,鼓励他们主动做好厌学同学的工作,在思想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辅导和帮助他们。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工具,如广播、黑板报、墙报等形式,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特别是要大力表彰和树立由后进生变先进的典型。班主任还应该及时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建议学校重视心理疏导工作,设立心理疏导机构,组织教师们学一些心理疏导的知识和技术。思想教育结合必要的心理疏导效果会更好。
3.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1学校教务部门在新生入学时,应组织一次文化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编班的依据。对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加强他们的文化课补习,而不应匆忙就让他们接触专业课;也不应把他们编入文化课基础较好的班,以免他们跟不上课。要给他们一定的观察期,并在观察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2.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
3.2.3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