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一)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体质下降、近视和肥胖增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等。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和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青少年儿童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后备军”,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教育过程,它关系到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其中,学校的健康教育是重点,而学校体育又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儿童少年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还比较差,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的近视、肥胖等疾病到处可见,到了大学依然存在。高校是青少年儿童在校期间学习和教育的最后一“站”,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有用之才,是高校教育共同关心的大事,而高校体育的健康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一些身心健康问题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健康保健知识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千篇一律,只注重运动技术的传习和运动水平的达标考核,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授,如何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生理机能、增强体质、适应社会,可以不闻不问,导致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生理、卫生保健等都很缺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常识,学生在运动中的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大学生运动中的伤害事故,体育课教学中占15.4%,比赛中占29.1%,课外活动中占54.5%。这说明,缺乏健康教育是导致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巨大隐患。
  (二)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据许多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心、肺(肺活量平均下降幅度在406~582ml)功能、以及上肢力量(引体向上下降幅度在2.57~2.66次之间)、速度(50 m跑平均下降幅度在0. 26~0. 59 s之间)、耐力(男1 000m,女800 m也大幅度降低,平均降低18. 25~23. 61 s)、爆发力、柔韧性等素质都有继续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同时,与家庭、个人和社会环境有关,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近视、肥胖有增无减
  2002年我国监测结果显示[4]: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小学生为26.96%;初中生为53.43%;高中生为72.8%;大学生为77.95%,出现年龄越大近视越多的现象。而肥胖学生的人数也明显增多,根据2002年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中的肥胖检出率,在2000年比1995年上升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其中,7~18岁城市男生由3.98%(1995年)上升为8.86%(2000年)和11.50%(2002年); 城市女生由3.46%(1995年)上升为5.60%(2000年)和7.74%(2002年);乡村男生由0.9%(1995年)上升为2.74%(2000年)和4.48%(2002年);乡村女生由1.97%(1995年)上升为2.43%(2000年)和4.27%(2002年)。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很显然肥胖大学生的人数也会明显增多。目前,超重及肥胖已成为城市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危害包括: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损伤心肺功能,青少年肥胖症常伴有高脂血症和脂肪肝;肥胖对青少年的血压、脉搏、血清脂肪酸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就将肥胖确定是一种疾病,目前,肥胖的治愈在医学界仍然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对待肥胖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预防,而合理膳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是预防和控制肥胖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每年从新生入校开始到期末体育考试就可以发现体弱病残的学生有增无减,一是运动性疾病,主要集中在上肢的手指、手腕和下肢的踝、膝关节的扭伤和挫伤;肌肉的拉伤和擦伤等,学生缺乏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久不愈而成运动慢性疾病。二是常见慢性疾病,如乙肝、结核病、贫血等。大学生缺乏人体健康知识,对于某些疾病,或是不理睬,或是束手无策,乱投医用药;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困难导致营养不良的疾病问题。如何做好个人预防、治疗和调理疾病,进行体育保健的健康教育和指导都非常必要。
  (五)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到处可见
  如随地吐痰扔垃圾;睡前刷牙洗脚少,玩电脑晚不睡、早不起;睡懒觉、锻炼少;不做准备活动就运动,运动后就喝(生)水、不做放松活动、不及时洗澡换衣;饭前便后不洗手、经常吃肥肉、不吃蔬菜水果、喜欢吃甜食;不按时就餐、暴饮暴食、或挑食偏食、或为减肥而盲目节食;吸烟饮酒;不使用专用毛巾和茶杯;随意喝生水;瓜果不洗净就吃;不经常洗澡换洗衣服,有病不及时就医等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不少,这些现象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综合教育治理。
  (六)心理异常不稳定的人数也在上升
  目前,大学生面临一系列困扰,如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适应;学习和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或异性关系的处理;就业与择业的困惑等,由此诱发的精神紧张、情绪低落不稳定、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孤独感、失落感、忧郁、烦恼等心理障碍问题日渐增多,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约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它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又据统计,高校休、退学的学生中有50%左右是出于心理疾患,有的学生甚至还走上了绝路。因此,大学生生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心理学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高校体育发展对策
  面对大学生以上主要的身心健康问题,我们不能不去思考。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疾病的预防、心理障碍的调理、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此问题,下面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开拓创新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使我国大学体育跨入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锐意创新的转型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的改革发展中,一些领导和教师的改革观念还没能转变、更新;一些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还不能贯彻到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使高校体育教改困难重重、发展滞后。这就迫切需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一个高度认识的观念上来,统一思想、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
  当前,正是我国面向素质教育全面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之时,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新世纪对体育教师的又一新要求。长期以来在以动作技术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下,“重”实践“轻”理论的片面认识普遍存在,特别是对健康教育这一课程还比较缺乏,知识面较狭窄,已不适应现代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激励广大体育教师敬业爱业、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文化素养、以适应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方式方法培养体育教师,提高业务素养(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要具备自学能力,扩展新的知识(这是主要的)。要善于了解自己缺少什么知识,并能根据体育教育的新要求去独立获取对学生健康教育所需要的保健知识与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具有对新生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调查能力;才能去研究新生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体育与健康的教育事业,培养出健康的合格人才。
  (三)构建“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是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构建的好坏,是贯彻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关键。近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创新教育,尤其是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200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新《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称新《标准》)。为贯彻实施新《纲要》和新《标准》的文件精神,应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我们高校体育改革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并结合各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及本校场地器材,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体系,以便充分发挥师生的体育特长,发展个性、增强体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