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浅谈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效果(一)

浅谈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效果(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课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针对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改革缺乏整体设计,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的实际情况,桂林师专《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进行了“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它是“两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尝试。
  2000年以来,为探索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我校在《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中,进行了“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与信心。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从而增强大学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使大学生通过《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学习,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实践表明,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不好,而仅仅在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上的修修补补也是“杯水车薪”,必须建立与《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特征和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从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看,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不仅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而且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外交、党的建设以及国家学说等各个方面。其内容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分散、孤立的观点或原理的集合,而是一个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主题与贯穿始终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机联系的科学体系。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就是要在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多样化递进式”模式就是根据邓小平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的持点,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际状况,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提高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效果。
  (二)从当代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课的实际状况看,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尤其在高职高专学校,相当多的学生或者把邓小平理论课当作“副科”,或认为是“政治说教”。因此教师上课伊始,一些学生首先关心和提出的问题是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有什么用”。当教师费尽心机、博古通今、深入浅出地讲清邓个平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联系之后,不少学生在肯定老师的讲课质量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意义的同时,仍然还会提出邓小平理论对“我们现在有什么用”的疑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改革急于求成,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当作一般目标或起始目标,急于从方法或手段的改进方面予以灌输,致使学生要么觉得目标高不可及、远不可测,要么认为这是理论说教,从而产生放弃或抵触的学习心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学生当然不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课”去自主自觉地学习,哪怕受学习纪律的约束不得不去听课,或受老师精彩讲课吸引自觉去听课也是如此。无论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情况,都由于“教”与“学”在目标上的背离,无法使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课,作为一个科学体系,作为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进入学生头脑。
  第二,改革措施缺乏整体设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式、方法、手段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互动作用。专题讲座、问题讨论、多媒体手段齐上阵,方法手段的新颖性和多样性,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但在方法手段使用上存在随意性即松散性。教师授课“脱纲离体”,偏重对邓小平理论重要观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的阐述剖析,忽视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课程特征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的介绍与训练,因此学生还是不能把邓小平理论课作为一门“课”来对待。有的学生即便开始时把它作为一门课,也因为教师没有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面对似曾相识的课程内容,也不愿花太多时间去学习和钻研。
  第三,教学改革偏重于“教”法,忽视“考”法。从教学的一般过程来看,教学是由互相联结的各种教学环节组成的统一体。学生成绩的考评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在传统做法中,往往更注重其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方法与手段的作用,而忽视其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考试方式上,大都采取以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来确认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成绩。近几年有些高校作了改革,实行开卷考试,并把作业和上课考勤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结果学生到课率是提高了,但认真听课的并不多,只是临考时才挑灯夜战。如果是闭卷考试,则背了笔记背教材如果是开卷考试,则“天下文章一大抄,你顺抄来我倒抄”。无论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其共同特点都是一次性,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压力没能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上述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对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围绕教学目标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统筹安排,整体设计,从而提高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有序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
  “多样化递进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根据高职高专学生求知立志的现实心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将邓小平理论课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把教学过程相应划分为三个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严谨、有序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课堂讲授,实现知识性教学目标。即用7周时间(20学时)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系统介绍邓小平理论知识或理论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为掌握邓小平理论精神实质,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具体做法和要求是:
  第一,必要准备,即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内容之前用1―2学时向学生介绍教学计划与要求,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的主要活动和考试方式、学生在各个不同学习阶段为完成学习任务应采取的学习方法的建议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听取学生意见,补充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此程序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一是可使学生从教师对“教”的严谨态度上,感受到邓小平理论课的科学性与重要性;二是把老师的“教”法和相应的的学习方法交给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三是师生共同讨论“教”法与“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四是使邓小平理论课以完全新型的课程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改变学生中存在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炒旧饭”,是“更高级的说教”,是“形势主义”等错误观念,诱发学生从邓小平理论课学习中获取新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动机。
  第二,内容讲授,要把握主线,分析入体。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学生认真听课是前提,教师讲课效率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紧紧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各章节及具体问题的讲述与剖析时,注意突出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连贯、紧凑、通畅。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处于不松懈的状态,听完课后,产生又增长了知识的收获感。如讲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一章时,经过科学严谨的结构设计,采用板书或幻灯页面投影等形式,教师紧扣主题,层层递进分析讲述,只需30分钟就能让学生清楚全面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然后再用20分钟,向学生介绍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上台阶的重要思想,分析了解这一重要思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大学生学习成才以及未来成就事业的现实意义。一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大政方略有一个清晰与完整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第三,改革考核方式。为检测和了解学生本阶段学习效果,考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对学生本阶段听课读书等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记分,评分成绩占本次考试成绩的30(总分为100分)。第二种方式是限制性闭卷考试,即允许学生携带由本人记录的听课或读书笔记入场考试(禁带印刷品和复印资料)。考试成绩占本次考试成绩的7O。两方面总和得分按4O比例记入期未总评成绩。
  第二阶段:专题辅导和讨论,实现能力性教学目标。即用7周时间(21学时)采取专题讲座和组织讨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精神实质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和要求是:
  第一,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精髓”以及有关重大理论问题,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提炼4―5个专题,教师用2周时间(6―8学时)作专题报告或辅导,给学生提供理解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资料线索。学生根据老师的辅导和提示,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专题(如选题重复率高,由老师进行协调,保证每个专题入选),用2周时间作准备,查阅资料,研究分析,书写讨论提纲,撰写小论文等。再用两周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汇报交流。最后老师用一周时间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问题进行归纳、答疑和评述。
  第二,专题拟定要体现理论主题,线索提供要贯穿体系内容,引导学生从邓小平理论内容中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来探讨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思路和途径。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而且理论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