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认识论:影像媒介教育的一个视角(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个人知识”由波兰尼提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共同构成个人知识,默会知识尤显重要。默会认识论赋予影像媒介教育一个新的视角:创作者的人性因素和默会知识的传授,由此构建默会知识的学习组织――“DV实践共同体”。
关键词 个人知识 默会知识 实践共同体 影像媒介教育
Abstract The term “personal knowledge” was coined by Michael Polanyi. The personal knowledge consists of exp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Making important to students’ personal coefficients and the munic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the theory of Tacit Knowledge is a new perspective of media education on films and video, and DV munities of Practice is suggested for tacit knowledge.
Key wordspersonal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munity of practice media education on films and video
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欧内斯特・海明威
一、波兰尼默会认识论
1.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在哲学界他主要因创立默会认识论(个人认识论)而闻名。波兰尼对笛卡尔以来西方近代批判哲学所持的普遍怀疑原则进行了辩证否定。其中,针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裂对立的现象,波兰尼着重批判了实证主义科学观。他指出,近代科学既对人类知识、道德以及社会进步起着主导作用,又导致了一系列重大谬误,其中之一即为实证主义的怀疑论。实证主义视自然科学为超然、客观和唯一可靠的知识,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摧毁了启蒙运动唤起的人类道德无限进步的信念,而科学理性主义的盛行又导致了人类乃至整个世界意义的丧失。他深刻批判了实证主义科学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还原主义和客观主义。他认为还原主义虽然铺就了现代科学之路,却剥夺了事物的意义,并把人化约为没有知觉的自动机器,“机械论的方法已经把我们在学术里所追求的事物和这些道德问题分开,使学术的事仅止于‘学术’而已。”①而客观主义将可证实的经验事实性视为一切真理的标准,否定人在其中的参与作用,造成知识与人性的分裂,最终是对人自身存在的否定,并使人的本质异化。波兰尼通过对批判哲学的超越,反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淡出,凸显了认识者的主体性。默会认识论是波兰尼后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
2.默会知识
波兰尼认为知识的形成取决于认知者的个体活动。为了阐明“知识是个人的”观点,波兰尼在《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1958)一书中首先提出默会知识的概念。“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②他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者称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国内有多种译法,前者如显性知识、言传知识、明言知识;后者如缄默知识、意会知识、内隐知识等。)明确知识就是能够用各种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而默会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一般人总以为明确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全部,实际上它只不过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默会知识则是隐藏在水下的宏大部分。
波兰尼指出默会知识的重要性。“意会知识比言传知识更基本。我们能够知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多,而不依靠不能言传的理解我们就什么也说不出来。” “说的、写的或印刷的东西本身都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只有说出、听到或读到上述东西的人才能对它做解释,所有这些语义功能都依赖于认识个体的意会作用。” ③即认为几乎所有的明确知识都植根于默会知识,对于明确知识的获得,默会知识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
波兰尼虽然将知识分为上述两类,但他认为每一项实际知识都是默会知识和明确知识的混合物,即由默会知识和明确知识为两极的连续统一体――“知识连续统一体”。即默会知识和明确知识共同构成个人的知识体系。而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必须依赖认识的个体存在,人的身心是达到默会知识的工具,因而得出“知识是个人的”,对传统的非个体的、普遍性的、客观性的知识观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
二、默会知识的相关研究
默会知识属于当代认识论的范畴,然而对于默会知识,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着丰富的理论。庄子的“轮扁斫轮”故事借轮扁之口引出一番道理:“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即“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技巧是用言语表达不出来的,全靠个人的心领神会。④“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 “言意之辩”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庄子认为,“知”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普通的知,即可以言传、可以论辩的知;二是“不知之知”,即超越语言概念而达到的更深层次的知。这种“不知”不是“无知”,而是“大知”。这种道家称之的“不知之知”即默会知识。
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知识如下分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其中know-how和know-who方面的知识,是属于默会知识,难于编码化和度量。 报告认为,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获得,而后两类知识主要靠实践。第3类知识学习的典型例子是学徒跟着师傅并把师傅当作权威,而最后一类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有时也通过特殊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可见,默会知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关于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的转化问题,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等提出了默会知识和明确知识相互转换的四种模式,即SECI模型:(1)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它是不同个体交流共享默会知识的过程。“社会化”一词主要强调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2)外化(externalization)。即从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默会知识转化为明确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3)联合化(bination)。即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它是指将一种明确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系统的过程。(4)内化(internalization)。即从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它是把明确知识应用为默会知识的过程。明确知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且有必要转化为默会知识。比如经过专家的概括总结形成的有关技能操作的规则性知识,仅靠口头或书面的教导是无法真正让学习者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