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试析“技术技能至上”不是就业导向性的体现(一)

试析“技术技能至上”不是就业导向性的体现(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济社会发展 可持续发展 教育转型
  论文摘要:目前的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及职业变动的需要,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是高职教育的战略性主题,人的可持续发展呼唤高职教育的转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能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职业技术教育不再单纯针一对职业岗位,而是扩展到增强劳动者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着眼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技术技能至上”的职教思想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羁绊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序言中强调:“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将教育作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指个体生命开发的长度之持久、广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彻”。简而言之,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很强的就业导向性,以具体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培养为主线,且特别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并将这种思想推向极至,奉为高职教育的圭桌,定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有失偏颇。诚然,按这种思想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针对性强,能较快进人角色,较快熟悉所在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提高了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益.节约了成本.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这种表象之下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忽视行使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摸视以人为本,忽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更加注重技术因寒,技术至上、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倾向更加明显。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与家长无形中将高职院校视为就业前的职业训练所,他们看重的是受教育之后所能获得的边际效益,使学校及学生不同程度地“物化”和“工具化”了,从物质层面看,这样的个体生命势必不能适应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及职业变动的需要,缺乏不断自我发展和创新的后劲,难以应付日益多样化、综合化的现实问题。由此导致的将是个体获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手段―职业活动的丧失。从精神层面上看,“把人看成经济的工具,职业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掩盖了人的其他一切可贵的禁赋’,。其个性和潜质得不充分发挥,作为人,他的个体精神和生命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以通过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而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这种“技术技能至上”的职教思想已经成为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羁绊。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西方价值观(只重视物,轻视或忽视人的品质、内在精神培养)的影响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片面追求对人的应时性的专业技能的机械训练。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摸视,几乎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通病。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所深刻指出的:“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顺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教育中的这种政治中心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知识和技术中心主义思潮导致盲目地采用极端片面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模式,以浓厚的工具主义和经济主义色彩的培养目标作为自身追逐的基本对象,偏颇地将人铸造成为客体和功用意义上的某种“材”,直接导致教育哲学理念的畸形化。
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商职教育面对经济杜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新颖的发展观下,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内涵也应发生新的变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土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一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职业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职业阂位在不断姜缩,而代之高技术含量为主的新的职业岗位。马克思早就预言,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化必然使劳动分工不断发生变化,造成工人的大量流动,使得工人不断地从一种生产劳动职能转人另一种劳动职能,从一个生产部门流人另一个生产部门。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5年内33%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的调换工作岗位。据美国劳工部的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和工作的变更将会达到6-7次之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人更换职业岗位的频率也在加快。特别是加人WTO以后,我国社会人员更换职业的趋势会不断增强。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要求各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职业岗位上,由于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工作需要。因此,从培养目标到专业和课程内容都围绕着狭义的职业岗位的“技术至上’,、“技能至上”的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劳动力流动的变化和职业的变动。换言之,高职教育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就业,更重要的是毕业生有无对职业变化后的适应能力即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多种机遇和众多的职业选择,那种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充分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正是由于社会发展向人们展示了新职业、新岗位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因而使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这就向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了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促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勤于获取知识、警于学习新技术,从而把握发展机遇,适应新职业新岗位。“因为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作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作好准备。”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离职教育“以人为本”的盆要体现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技术与职业教育设计为“成为每一个人的普通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解科学技术、职业领域和人的价值以及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打下基础。……允许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培养理解、判断、鉴别和自我表达能力。”在此背景下,未来高职教育发展将呈现如下创新趋势:高职教育将从单纯的经济工具教育向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化。
  “技术至上”“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忽视了人的(学生)品质、内在精神培养,以及作为社会中的人更广泛的知识理解。其结果是,人类不能控制、甚至不能决定日益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基本方向。20世纪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也表明,推崇只重视物而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倘若没有高于能力之上的力量制约它,必然引起社会和自我的迷失。就社会而言,当能力成为核心并急剧膨胀而没有其他力量制约它时,便会引起人类不择手段地利用自已的能力去征服自然,创造财富并“最终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维科夫所说:“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仅仅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与具体工艺挂上钩……我们具有的残缺不全的人性被狭隘的职业教育和因循守旧的片面活动所歪曲”。
  现今更多地强调青年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即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要我们的学生借助其青年时代,尤其是大学阶段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所有这些都是围绕人才素质这个核心、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展开的,高职教育也不应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