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新时期之学校道德教育状况(一)

新时期之学校道德教育状况(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和成熟,使年轻一代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间常感失落和迷茫。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滋养、传统的道德精神,是否还会成为新一代中国人人生信念的范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繁荣尤其是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年轻一代的确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客观的、外部情境方面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也的确十分尖锐地在证明着学校德育的失误,其中也包括对传统精神资源的忽视。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和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时代向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对这些时代要求做出自己的回答。
  【关键词】传统道德精神 市场经济 学校德育 失误 应对对策
  
  我国古代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在我国世代相传,今天已成为我们教育孩子懂得谦让的经典教材。然而,到了今天出现了一个问题,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孩子,会不会引起诚信问题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要解决社会信用问题,除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教育。那么,如何加强教育呢?在新时代、新阶段,传统的教育方法受到了严峻挑战。“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作为我国自古以来德育经典教材,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孩子首先要懂得诚实,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培养孩子明理、谦让的品格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教材;如果教育者不去做正确的引导,孩子就有可能为了得到其他方面的东西而说假话,如果孩子丢失了诚信,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一、价值判断:重提中国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在中国古代伦理、哲学、教育的研究文献中已被广泛讨论。必须承认,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文明正以其无所不在的数量化、物质化冲击着人的生存空间,它在改变并提高人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它创造了发达的物质也鼓励了人对物质的追逐,这同时也在淡化着人文精神,也冷漠着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道德精神的维护。这种情况导致了人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如西方人本主义觉醒。但呼唤又何曾有效地遏制住人对超越社会可提供性的病态物欲?在当前我国繁荣的经济形势下,这一切似乎正在复演。对年轻一代而言,物质环境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的娇宠,唯升学以求的生活目标的畸形,更显示出一种人格发展的困境。那些比我们率先发达的国家的哲人们,在呼唤人性复归的时候,曾惊异地赞叹过东方道德精神。不是一宗血脉,自然会对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东西也不可思议,而我们竭诚引介西方道德与德育理论的同时,是否也该重温自己的优良传统呢?道德与德育问题,呼唤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现代科技文明的确以其巨大的张力把世界变小了,中国文化通过多种媒介儒化至世界各地的华人群体及个体,也以其强大的涵化功能渗透到异质文化群体及个体,一个博大开阔的文化中国不仅局限于世界华人而且影响至世界各民族和地区。因此,华人教育必将成为世界教育中的优秀一族。在这里,我们并非要渲染大华夏中心论的民族主义,但确信,任何民族如果生成一种自卑自贱的心态,都将十分危险。客观存在着的文化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华人教育之优良传统,其渊源深厚的中国道德精神,作为人类教育之宝贵财富,无疑应当在中国这片文化沃土上得以弘扬、传承,并率先创造出新世纪的辉煌。当然,对待中国道德精神,不能像前些年亚洲大学生辩论“儒家思想能不能抵制西方歪风”一样,仅限于实用主义式的“工具论”或口舌之争。因为我们主张弘扬中国道德精神,并非把它当作一种实用的工具,可操作的武器,而是主张培养年轻一代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