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鲁滨逊“新史学”的起源(一)

鲁滨逊“新史学”的起源(一)

详细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大变革时期,历史学出现了一场世界性革命。传统史学逐渐衰落,新史学替而代之,渐渐成为历史学领域的主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新史学派”。詹姆斯·H·鲁滨逊因1912年发表《新史学》论着、提出较为系统的历史新理论而成为该学派的发起人。其思想影响维持半个多世纪,主宰了美国历史学的发展,也曾在中国广泛流传①。
本文拟从社会背景、史学发展及其他学科或思潮等三方面专门探讨鲁滨逊史学思想的起源。



《新史学》出版前,美国社会正好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南北战争结束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种植园奴隶制两种不同劳动体制的对抗局面,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美国经济开始腾飞,成为一个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下列数据可说明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1860—1890年间,各种原材料产量的增长率分别为:无烟煤525%;原油9160%;生铁1713%;原钢11227%;小麦339%②。1869年,美国工业制造品总价值30亿美元,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飚升至130亿美元。仅在19世纪90年代,国家财富从650亿美元升至900亿美元,而国民收入从120亿美元提高到180亿美元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城市化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尤其是80年代的城市化速度,被阿瑟。施莱辛格称为“国家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事情”④。1880年美国有1/4以上的人生活在城市里,至1900年,城市人口整整达到4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纽约、芝加哥、费城和底特律等大城市。农业人口涌向城市,不仅为城市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而且还为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创造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
①参见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第五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SeanCaohman,"AmericaintheGildedAge",NeWYork.,1988,P15.
③BernardBailyc.,“TheGreatRepublic",vol.2,Massachusetts,1985,P544.
④ArthurSchlesinger,“TheRiseoftheCity(1878—1898)",NeWYork,1933.P79.

总之,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资本主义无论从光度抑或是深度都有长足的发展。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只占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跃居第一,已是欧洲各国工业产量总和的一半。美国最终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然而,在美国人沾沾自喜于其物质成就的同时,一些有思想的仁人志士开始感到困惑,他们注意到美国人正在付出昂贵的社会代价:一个纯朴的农业族突然被连根拔除,他们所挚爱的大自然因无序开发和污染而惨遭破坏。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成为美国的社会精神。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正,贫富差距拉大。186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为14,872个,到1890年增加到37,316个,居住穷人125万,而当时纽约人口尚不足400万①。贫民窟多,自然导致传染病流行、犯罪率居高不下等诸多社会问题。然而,美国社会上下仍被表面的物质繁荣所迷惑,崇尚拜金主义,为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政府官员为了金钱,与奸商沆瀣一气、相互勾结,贪污腐化现象异常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工人阶级逐渐觉醒,纷纷组织起来向资本主义挑战。据统计,仅在1886—1890年间,美国共发生罢工事件6,000余起,参加人数达200万②。
为维护现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些具有改革头脑的有识之士,尤其是新闻记者,运用其犀利的笔锋,撰文揭露社会阴暗,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中时弊的建设性见解,在美国发动一场“黑幕揭发运动”。他们通过舆论效应推动政府立法,进行社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配合进步主义改革运动。
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学家们不甘落后,他们身体力行,直接参与进步运动的改革顾问工作。譬如,特纳与一些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一起组建了一个“智囊团”,积极协助拉福莱特州长在威斯康星州的进步主义改革。其“边疆学说”在这里被派上大用场,被用来分析解决该州的农业问题、市场问题和运费差价等。而同为智囊之一的经济学家约翰·R·康芒斯,在研究劳资冲突过程中也是借助历史研究方法。为寻找美国劳资冲突的根源,他不得不转向研究美国劳工史③。特纳的边疆理论因威斯康星州的改革实践而大大得到丰富和加强。
为寻求一种有秩序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鲁滨逊不失时机,着文立说,阐述一种“可用的历史(usablepast)”。他说:“假使将要参加工作的青年男女知道现代工业制度的历史演变,那么当他们年长的时候,就能想法子改良自己同工人的地位,不至减少工业的产量,调和经济效率和工人的福利。”他还说:“现在工业上所存在的许多弊端,假使工人具有更高的知识,更富于同情、而且更加机警,那么,他们很容易通力合作,来扫除这些流弊,而不至于在经济上产生重大损失。”④很显然,鲁滨逊追求的是历史为现实服务,其上述思想反映了进步主义运动的改革内容和要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进步主义运动在历史研究领域的直接体现,从中可以看出“新史学”的阶级调和本质。正如此,鲁滨逊的“新史学派”有时被称作“进步主义史学派”。
总而言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人们探究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不能再局限于宪法史、政党发展史和外交史等传统史学研究领域。历史学只有转向普通大众才能适应社会大潮流,才有它的生命力。这正是鲁滨逊“新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
————————
①JacobRiss,“HowtheOtherHalfLives",NewYork,1890,P275.
②丁则民主编《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页。
③WillionH.Goetzmann,“Time’sAmericanAdventures:AmericanHistoriansandTheirWritingssin1776",citedfrom"SourcesforAmericanStudies"editedbyJeffersonB.KelloggandRobertH.Walker,Cormecticutt,1983,P163.
④J.鲁滨逊:《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9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