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形象演进探微(一)
详细内容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典型的人物,小说中的诸葛亮忠贞、睿智,还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鲁迅称之为:“多智而近妖。”但是,史实里的诸葛亮,少了神怪的色彩,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从“历史”到“小说”到“戏剧”,时代不同,诸葛亮亦有不同的形象发展,
魏晋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个“名士”,如陈寿《三国志》载:“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到了宋代,平话中的诸葛亮已有神化色彩,所以流传“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元代讲史、杂剧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智,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的“道士。”至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则将诸葛亮描写成一个忠贞的经纶济世之士。
本文试依时代演进,从最早史料《三国志诸葛亮传》到魏晋南北朝的野史传说,唐代市人小说以及明代罗本《三国演义》到明清戏曲剧目,探寻诸葛亮的形象演变史。
关键词:小说、诸葛亮、三国演义
一、前言:从历史到传说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脍炙人口的著名艺术典型人物。早在三国时期,这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去世以后,民间便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传说[1]。
诸葛亮是旷古未有的奇才,发明“木牛流马”,并著书二十四篇,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又发明“连弩”箭法,一弩可发十矢,皆书成图本[2]。由正史以至于笔记、野史、诗歌、平话、戏剧,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诸葛亮,往往具有当时代的社会显影。伴随着三国故事的发展与广泛流传,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事迹本身是十分理想的艺术形象创作素材,从历史真实人物走入艺术典型,诸葛亮在历来三国故事中被当作主要人物来描写,绝不是偶然。
本文即依时代分演进,从现今所见最早的史料《三国志、诸葛亮传》,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野史传说,唐代市人小说中的琐闻轶事,和现存最完整记载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元至治新刊、三国志平话》,以至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一对照,以说明诸葛亮形象在流传过程中的演进与转变。
二、《三国志》中的能臣贤相
作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其事迹行宜主要来自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透过笔端摹写历史事实,极力塑造诸葛亮是一个了不起的能臣贤相,具有极高的政治才华,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可以清楚看到一个“相才”与“忠臣”。
(一)管仲、乐毅之流的相才
首先,《三国志》以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传〉云:
“亮躬耕陇亩,好为粱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3]
身居草卢之中,却对天下大势了若指掌。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以“隆中对”,表现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超越常人的远见。他指导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以“联吴伐魏”的策略,辅佐汉室。尤其是赤壁一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陈寿极度赞誉诸葛亮之才识与风范,称许他是相国之才。正如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也。”
以“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突显诸葛亮的能臣贤相之才。
(二)得遇其主的忠臣
诸葛亮作为一个不流于俗的政治人才,自不等同于一般俗客的毛遂自荐。对于三顾茅卢一事,尽管《魏略》有另一种说法,以为: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4]
“亮北行见备”一事若属实,则卧龙冈上君臣相感的浪漫情节便大大削减了艺术的张力,而诸葛亮的声名亦将随之减弱。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记载:
“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
这段文字既突显诸葛亮的声望远播扬名,更兼顾诸葛亮南征前上书: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卢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5]。
作为史书的一部《三国志》,在诸葛故事的取舍中,以现存可靠的文集〈出师表〉为考,兼顾史实的合理发展,采取“先主谒亮”的历史情节,使得历史人物的诸葛亮,成就一段君臣相惜的佳话,也感动了千百世所有怀才不遇的世人,自屈原之后,“得遇其主”的遭遇,感动、安慰了中国千千万万有志之士,连司马微都不禁叹道:“卧龙得其主!”。
(三)应变将略非所长
忠于史实,不流于荒诞不经,是《三国志》与后世三国故事最大的不同。尽管后世对诸葛亮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尽管陈寿一再把诸葛亮比作大政治家管仲、萧何,但是观诸史实,诸葛亮从六出祈山,到病逝五丈原,终究不能完成兴复大业,与平话中“武侯显灵”的情节比起来,陈寿指出: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6]
这一段话,是比较持平的公论,还原了诸葛亮作为一个蜀国丞相的真实,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真实苦痛的人物,反而因此更长远而深刻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三、魏晋南北朝野史传说中的诸葛亮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去世不久,由于距史未远,这个时期的诸葛亮传说,没有完全摆脱历史的真实,却又受到野史传说的影响,于是诸葛亮既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拥有洒脱自如、指挥若定的名士风范;却也带也奇谲、神异的神秘色彩。主要表现在东晋裴启的《语林》、王隐的《蜀记》、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之中。
(一)名士风范
1、东晋裴启《语林》
“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着)葛巾,持白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7]
2、王隐《蜀记》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拒亮,……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8]
3、习凿齿《汉晋春秋》
“……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裴启用白描的手法,深刻刻画诸葛亮临阵,雍容潇洒、神韵自如的潇洒风度,素舆、葛巾,持白毛扇的情态,正是后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形象的雏形:《三国演义》三十八回: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9]
(二)名将
《北齐书》卷三十二:
“梁将陆法和在白帝城,谓人曰: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诸葛亮在六朝时期已由一个“名士”变成为“名将”,尽管陈寿称诸葛亮“应变将略非所长”,后世仍逐步夸大了诸葛亮的本领,到了唐代,甚至变成“善然谋策”之智将[10]。
(三)神秘、奇谲的色彩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张皇鬼神、称道灵异”的时代,这个时期由于志怪小说的流传,诸葛亮故事传说的创作,也多少受到影响。
1、东晋王隐《蜀记》,记载一则诸葛亮识破曹操刺客的故事
“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杵数,奸形外露,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11]”
《蜀记》所载虽然不尽可信,但是这样的传说附诸在诸葛亮身上亦可知当时人对神怪鬼奇之事的爱好。
2、刘义庆《世说新语》
“诸葛亮在魏滨,设诱谲万方,……(魏营)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诸葛亮云:此必辛佐治也。”[12]
在南朝刘义庆笔下,诸葛亮成为一个能“设谲万方”且善于猜想的神奇人物。
3、《太平御览》[13]
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拔刀刺山没刃,不拔而去,行者莫测。
拔刀刺山而刀没,这岂是常人所能为,个中的神异色彩,简直似神迹显现。从国相诸葛亮到黔中刺山,诸葛故事不断被加以夸大与神化,增添其神秘色彩。
4、干宝《晋纪》
诸葛亮于汉中积石为垒,方可数百步,四郭,又聚石为八行,相去三丈许,谓之八阵图,于今俨然,常有鼓甲之声,天阴弥响。
“八阵图”本是中国兵法阵式之一,相传黄帝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古之名将知此法者,唯有姜太公、孙子、韩信、诸葛亮而已,所谓“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三国志》中描述这段事迹时,只说“及军退,宣王案刑期营壨处所,曰:天下奇才也。”[14]这样的“奇才”到了魏晋小说家手中,被赋以怪异传说,空无兵甲的八阵石中,竟然可以听到鸣鼓之声,兵法长才诸葛亮成为张皇鬼神的神奇人物。
5、东晋孙盛《晋阳秋》
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15]
以陨星坠落形容诸葛之死,陨星还“三投再还”,这种刻意将诸葛亮神化的传说,不仅反映南北朝时代“张皇鬼神”的特色,亦使得诸葛亮从一个历史真实人物,变成一个幻化的神祇。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被称颂,他仍然具有《三国志》中从政忧勤的忠心形象,但是与此同时,诸葛亮也被赋予神秘怪异的色彩,表现出历史人物诸葛亮所未曾有的特质,并由此开始了历史人物向艺术形象的演进。
四、唐代琐闻记载的诸葛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引述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非胡,或笑邓艾吃”,以为“似当时已有说三国故事者”。以“说故事”形式出现的唐人小说,或称“市人小说”,属于“杂戏”类[16],已经以三国故事为题材,为民间普遍传诵。继鲁迅之后,近代大陆学者陈翔华在论述唐代三国故事时,也提到当时说三分的民间技艺“不仅在四院内外表演,而且寺院里的和尚也说唱世俗的民间故事”[17],所以现存唐代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可以在佛教著述里发现一则唐代“江东杭州华丽寺沙门大觉”所撰的《四分律钞批》[18],其中卷二十六引述了一段“死诸葛亮怖生仲达”的故事,说明“刘氏重孔明”而极具神道色彩。姑且称之为神道化的智将。[19]以下兹引《四分律钞批》卷二十六原文如下:
注云:“似刘氏重孔明者”,刘备也。意三国时也,谓魏主曹丕都业,今相州是也,昔号魏都;吴主孙权都江宁,昔号吴都;刘备都蜀,昔号蜀都;世号三都,鼎足而治。蜀有智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为王所重。刘备每言曰:“寡人得孔明,如鱼得水。”后乃刘备伐魏,孔明领兵入魏,魏国与蜀战,诸葛亮于时为大将军,善然谋策,魏家惟惧孔明,不敢前进。孔明因致病垂死,语诸人曰:“主弱将强,为彼所难,若知我死,必建(遭)彼我(伐)。吾死已后,可将一袋土,置我脚下,取镜照我面。”言已气绝。后依此计,乃将孔明置于营内,于幕围之,刘家夜中领兵还退归蜀。彼魏国有善卜者,意转判云::“此人未死。”何以知之?蹋土照镜,故知未死,遂不敢交战。刘备退兵还蜀,一月余日,魏人方知,寻往看之,唯见死人,军兵尽散。故得免难者,孔明之策也。时人言曰:“死诸葛布生仲达”。
从《四分律钞批》内容所载,很明显可以看出民间艺人为求耸动而加油添醋之迹。试从文中归纳分析所得如下:
1、首先,史实刘备死于诸葛亮之前,“白帝城托孤”情深意重,所以诸葛亮六出祈山,尽忠报效;可是《四分律钞批》在诸葛亮死后,刘备还能“退兵还蜀”,有违史实。
2、文中称“蜀有智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诸葛亮为蜀国丞相,本是一位“良相”,虽然在建兴六年时,受封为“右将军”但仍兼“行丞相事”[20],陈寿评曰:“应变将略非所长也”,是“管、萧之亚匹”,重在强调其为“相才”,但是到了唐代,大觉所记的孔明形象却已转型为“智将”。
3、《钞批》中引孔明遗言:“吾死已后,可将一袋土。置我脚下,取镜照我面。”以此瞒过司马懿,其中所引的“死诸葛怖生仲达”一事,早在魏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早有记载[21],但是两相对照之下,由“走仲达”到“布仲达”,可以发现:这则传说里的诸葛亮形象,显然更强调传奇与神道宗教色彩,着意强调生死,也许与大觉是沙门的身份有关;又或者这种用踏土照镜仿效活人的方法,是受到当时民间道术信仰所影响;可以说,诸葛故事在民间长久的流传,很自然地被赋予浓烈的民间色彩。不顾历史真实而只据故事需要来编造情节,本是民间故事常用的手法,许多历史真相因之而变形,却也因此而更广泛流传,诸葛亮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由历史真实逐渐走入民间戏剧与大众心中。
五、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
宋元时期,关于诸葛亮故事的创作更加繁盛,主要表现形式是讲史和杂剧。在讲史话本方面,以《元至治新刊、三国志平话》为最完整,平话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性格粗豪,具有神话般本领的军师,而这个军师形象,更集合了“人、神仙、道士”色彩于一身。
(一)军师典型
如前所言,历史的诸葛亮在蜀汉建国以前,先后担任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以后担任“丞相”直至病卒五丈原[22]。但是在《三国志平话》当中的诸葛亮始终是一个“军师”,从三顾茅芦后,“玄德遂诸葛为军师”(卷中),到白帝城托孤时,“帝又言:阿斗年幼,…如不中立,军师自为之。”(卷下),在对诸葛亮的称呼上,《三国志平话》口径一致,从先主到蜀国君臣,都是称“军师”。如:
姜维出探,见魏延来言:军师有事,我管军师印信。(卷下)
在平话中,“军师”为诸葛亮贴身的身份。不仅如此,《三国志平话》中的这个“军师”,与南亩躬耕时的卧龙诸葛亮,也有着极大的性格差异。
(二)粗豪的性格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躬耕南亩,闲散之人:
亮躬耕南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于管仲、乐毅。[23]
这样一个单纯的名士风范,在《三国志平话》中却变成一个粗豪果敢、带点急躁的血性男子,这是平话不同于其他诸葛亮形象的一个特点。最著名的一幕,当推赤壁一战前诸葛亮联吴抗敌之时:
唬得诸葛大惊,倘若(东吴)不起军,夏口主公(刘备)休矣!言尽,结袍挽衣,提剑就阶,杀了(曹操)来使。[24]
这样粗暴而不计后果的举动,发生在深思熟虑的诸葛亮身上,使人有些错愕,“结袍挽衣”、“提剑杀人”的鲁莽行为,恐怕是平话为了哗众取宠,增加效果而夸大的情节。然而妙的是,这种粗犷的性格表现不只一次。例如“七擒孟获”时:
军师与蛮军对阵,军师出喝三声,南阵上蛮王下马。无五日,对阵,蛮王令人打出虎豹来,诸葛喝一声,绝倒(蛮军)千人。
一声吆喝,可以将蛮王震下马来,更可以令蛮军千人绝倒,恐怕是古今绝响。至此,完全不见了历史上那个温文儒雅的诸葛书生,诸葛亮已成为热血奔腾的血性男子,带点粗蛮、鲁莽,与胡鲁的张飞动辄吆喝的形象,不相上下。
也许,民间爱的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怒、哀、乐的民间诸葛亮,《三国志》里的诸葛亮太沉稳、太高高在上,他总是冷眼观世,透彻一切,这样冰清的人物,可望不可即。所以,《三国志平话》将他拉下舞台,与民众一起言笑,提刀斩曹使,在战场上大声吆喝,不同的是,他还有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的本领。
(三)呼风唤雨的本领
基于历来人们对于诸葛智谋才能的向往与夸大,不断赋予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超人本领,而终于将他归为神仙道士之流。《三国志平话》所描写的军师诸葛亮,是一个具有神话般本领“似人、似神、似仙”的人物。《三国志平话》这样介绍诸葛亮:
“诸葛本是一个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司马仲达曾道:来不可裘,坐不可守,困不可围,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卷下)
这样一个集合人、神、仙于一身的人物,当然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非凡本领,平话透过想像,夸饰了诸葛亮的才华,不但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而且还可以作法祭风、抚琴变水温,甚至死后还令神人给司马懿送信。首先,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
披着黄衣,披头跣足,左手提剑,叩牙作法。(卷中)[25]
一派道士作法的行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孔明“七星坛祭风”情节,恐怕由此得到灵感。而后,在挥军南征渡泸水时:
江泛溪热,不能进。武侯抚琴,其江水自冷。
抚琴使江水变冷,不仅灵异,诸葛亮还可以使六月飞天降雪,据平话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