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技术对民主集中制的影响(一)
详细内容
信息是人们对事物存在及运动形式的陈述,其实质是对不确定的否定。信息技术是扩展人的获取、传递和利用信息功能的技术,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信息论,其哲学依据是自然辩证法。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生活的根本制度,是我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根本组织制度和国家生活的根本制度,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其哲学依据是社会辩证法。信息技术与民主集中制是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信息技术通过推动生产力、改变经济结构而间接影响民主政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又直接应用于民主政治领域,成为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正在改造着传统意义上的民主集中制,使之突破了某些原有的局限,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主要体现为:
一、信息技术影响着大众的民主政治心理
信息技术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解放了人本身,使人们从生产中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生活,从而为发展人们的民主政治心理提供了条件。运用信息技术,使得民主政治信息广为传播,传输给尽量多的拥有信息权的社会成员,政治生活越来越公开透明。这种日益发展的技术所传播的民主政治信息较之以往成几何级数翻番,且形式多样,令大众应接不暇,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社会民主政治的期望值日益增大,对民主管理、政治参与的意向日益强烈,对民主政治生活中合理成份的认同感、对不合理现象的反感在态度上更加鲜明,自立、民主、平等、公平的呼声渐高。大众的政治理性在多采的传媒下得到提升,人们不再在政治上盲目冲动,也不再求全责备,政治理智感与心理承受力日渐增强,形成了稳定而健康的民主热情及合度的民主动机。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原则和制度已经深入人心,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认可和赞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政治领域广泛运用,才如此深刻地提高了大众的民主政治心理素质。暗藏在民众内心的一些非民主意识,不科学的习俗和倾向在气势宏大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日渐瓦解,属于封建的神权、君权意识被新型民主意识取代,那种人身依附、权力依附的民主旧习正从根本上消除。政治人格独立,民主自由平等,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普遍的追求。可以说,民主集中制在信息技术下得到进一步发扬,加速了旧的民主意识的扬弃,缩短了新的民主心理意向的建构期限。
二、信息技术更新着民主与集中观念
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对民主概念进行鉴定,结果比以往更加明晰、详尽。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反映民主,民主的描述参量空前增加,民主的变量多维,民主观念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得到发展。我们不仅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上去考察民主,还着手从美学、人学、自然科学等角度去考察民主。我们看到,信息技术所鉴定过的民主观念,较之以往有许多发展。有关民主的诸多历史局限性、模糊性被大量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所确证。人们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民主问题与人们的生活问题联系日益密切。信息时代的民主也远非昔日单一的、直线式的、平面的民主,而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被日益创新的民主。今天人们提到民主时,更多的意味着平等与独立,尊严与公平,权利与竞争。民主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1)民主权力细化且归宿更加清晰,大众的民主权利与义务同步增长,民主主体的素质明显提高;(2)科学与民主的联系日渐紧密,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权威比领导权威更重要,真理比权力更重要,技术民主论的合理内核被发扬;(3)民主扩展到信息领域,信息民有,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信息资源共享;(4)民主程序设计多维多向,非程序化民主(即人治)正被淘汰;(5)民主的作用和覆盖面增大;(6)直接民主的成份在抬升,基层民主活跃且稳定;(7)民主渠道畅通,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8)公民对社会民主问题、就某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进行直接观察、思考和评价;(9)民主意味着高效率,等等。
集中的基本精神仍然是全体社会成员(或全体组织成员)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从集中的操作过程看,信息技术成为集中的智能手段。从集中的内容上看,首先意味着各种民主信息的集中汇总。过去用人脑集中,集中到权力、权威以及组织纪律上来,用举手、口头表述等方式表决、决策,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集中演变为用网络集中,集中的是信息,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权,是对各种信息的取舍定夺权,并且是用电脑特有的形式进行方案的优化与选择。集中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量也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繁杂,论证更加充分。集中决策不再是只靠权力大小、权威轻重,而更多的是靠事实、数据说话,靠科学权威。“四个服从”原则之外,又多出一个服从科学权威的原则来,科学至上的要求弥补了单纯由于少数服从多数而引起的盲从缺点。传统意义上的集中首先是人本身的集中、时间的集中,决策者要凑在一起开会、作决策,而现在,比如开会,运用通信技术开电话会议,就不知节约了多少人力物力。因为是科学集中决策,所以就较少受人品、情绪、个人好恶的影响,结果较为客观、公正、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