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试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

试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

详细内容

【摘要】: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并贯穿于一切社会发展始终,它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途径,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透过历史的表象,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即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但对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意义来讲,对其有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
一、在贯穿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意义上,毛泽东指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时候,曾经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为贯穿人类社会一切形态的基本矛盾,做了总体性的科学揭示,但却并没有在贯通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意义上,明确地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恩格斯和列宁在论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的时候,曾分别指出,“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1],是“现代经济制度中的另一个更深刻的基本矛盾”[2]。但他们使用的这个“基本矛盾”概念,主要是为了揭示现代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根源,并没有赋予它以贯通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意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囿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他们却只能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致方向,做出一些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预见,而并没有也不可能对推动这一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运动,作出系统和明确的科学分析。此后,经过相当长的理论探索和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直到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伟大著作中,进一步地解决了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第一次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概括为贯通人类社会一切形态的“基本的矛盾”。可以说,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极其伟大的科学发现。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存需求与自然条件的矛盾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代替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时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进而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到了封建社会,封建主在经济上是土地所有者,在政治上是统治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然而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不是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实现社会主义,就是为消除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人为障碍以及对生产和产品的明显浪费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