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人类文明:从反自然到尊重自然(一)

人类文明:从反自然到尊重自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人类文化的本性是反自然。人类文化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经济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提出严重挑战。应对挑战,需要"文化范式"转型,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时代。一种成熟的伦理学也要实现类似的范式转型:一种冲突的伦理,人作为掠夺自然资源的征服者的伦理,转变为一种人与自然互补、和谐共生的伦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伦理。
?
  关键词:文化反自然;化范式转型;伦理范式转型?

  Abstract: The nature of human culture is anti?nature. Human culture develops in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leads to the global eco?crisis and social?economic crisis, and challenges the ?sustainabl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we need a transition of “cultural ?paradigm”?,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dominating nature to develop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to start a new era of eco?civilization. Likewise, ethics also calls for a similar transition of paradigm. Human ?being,? in the old paradigm, is looked upon as the conqueror of natural resources, while in the new o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respect,plementation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
  Key words:anti?nature culture; transition of culture paradigm; transition of ethic paradigm

  人从自然界走出来。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为了自己的生存,人类创造文化,并运用文化的力量改造自然发展自己。只有人才有文化,文化以改变自然的方式使自然适应于自己的生存;动物以本能的方式适应环境而生存,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以改变自身形式适应于环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著名学者摩尔根的著作中,“文明”与“蒙昧”和“野蛮”相对应,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状态,它的主要标志是文字的发明。[1]恩格斯认为,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2]马克思把农业称为“本来意义的文明” [3] 。“文明”和“文化”两个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人类文化的历史比文明早得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第二,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的创造,但文明的成果是积极和进步的,文化的成果除了积极和进步的,还有落后和消极的;第三,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是更基本的,是人类取得文明成果,达到文明社会的手段。[4] 人类的创造是从文化到文明,它的发展构筑了人类世界的历史。[5]
  
  一、 人类文化的本性是反自然
  
  人类创造文化,主要是以劳动的方式改变自然以谋求自己的生存。恩格斯着《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阐述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思想,揭示了人类起源的本质。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类以劳动改变自然,这是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人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实现对自然界的作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改变自然界的面貌。它从发明、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开始。石器作为人类最早的工具,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个“中介物”,它同科学一样是人类用来同自然作斗争的工具。人类用它来实现对自然的作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它不是“自然”而是“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它是人类用来改造自然的手段,具有“反自然”的性质。人类技术工具从石器,到青铜和铁器,到现代机器系统,它的每一次重大发明、进步和发展,都表现人类智慧和人类力量的发展,表示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是人类改造自然,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价值的过程,表示人类“反自然”的胜利。?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指出:“文化是为反抗自然而被创造出来的;文化和自然有冲突的一面。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强化了这种对抗。生活于文化中的人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我们重新改变了地球,使之变成城市。但这个过程包含着某种辩证的真理:正题是自然,反题是文化,合题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这两者构成了一个家园,一个住所(‘生态学’的希腊语词根oikos的含义就是住所)。从斗争走向适应――这就是当生物学从早期的达尔文主义,发展为成熟的进化生态科学时所实现的重要的范式转型。一种成熟的伦理学也要实现类似的范式转型。一种冲突的伦理――人作为掠夺自然资源的征服者――必须转变成一种互补的伦理:人应以满意和感激的心情栖息于大自然中。” [6〕451
  我们赞同罗尔斯顿的看法,文化是为反抗自然而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思想和行动的发展不断加强这种性质。在思想上,人们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处于主宰、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地位;在行动上,通过发展生产力征服和改造自然。《辞海》对生产力的定义是:“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发明越来越强有力的技术工具,提高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类文化从思想到行动都具有“反自然”的性质。?
  文化“反自然”的具体表现是:第一,人们只承认自己的生存,忽视自然界的生存,常常以损害自然界生存的方式谋求自己的生存。第二,只承认人类对策,不承认自然对策。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认为,人类的对策是“从自然界取得最大量的物质”,自然的对策是“力求最大的保护”。这两者是有矛盾的。在实施人对自然的对策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以破坏自然的对策为代价。第三,只承认社会物质生产,不承认自然物质生产;常常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的方式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第四,只承认文化价值,不承认自然价值;常常以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创造文化价值。人类实施自己的对策,不断加强对自然的索取、掠夺和滥用,造成破坏自然的严重后果。?
  因此,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人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人与自然形成对立统一关系。为了生活和生存人类创造、发明的使用工具,它不断增强人的力量。工具是帮助人类对抗自然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工具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在工业文化的发展中乃至成为巨大的地质作用力,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创造了人类学的地球,使地球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纪”时代。
  
  二、 人类文明是对抗自然的过程
  
  人类文明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发展。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远古的史前时期,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面对强大的自然力,人类的生活非常艰难。这是自然力占统治地位、人类臣服自然的时代,产生崇拜和敬畏自然的观念。人们崇拜自然界的自发力量,奉行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信仰。但同时,人们以神话的形式借助想象去征服自然力,并在许多神话传说中创造了一系列征服自然的英雄,如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王亥驯百兽、大禹治水等。他们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
  古代社会,一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青铜器和铁器取代石器成为主要工具,开发土地资源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它比采集和狩猎有更高的效率,为人类提供更丰富、更经常和可靠的食物。这是人类对抗自然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那时社会物质生产主要依靠自然力,自然条件(土地、气候和水源等)对农业和畜牧业有重大影响。这种力量又异常强大,产生了“天命论”和最早的环境决定论思想。?
  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工业革命和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机器系统、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巨大力量,人类对自然的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现代化的生活,并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统治自然的思想。?
  人类文明在对抗自然中发展,在人类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史前文明时期的过度狩猎和采集,造成物种资源丧失;农业文明的发展造成土地和森林破坏;工业文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全球性问题。?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土地荒芜和温度升高以及气候的干旱,似乎是耕种的结果。”[7]
  工业文明的发展使这一对抗过程达到一个新阶段。人类把自然界作为获取物质和能量的仓库,开发地下矿产资源,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原材料80%来自矿产资源,例如95%的能源、75%的工业原料、70%农业生产资料、30%的饮用水,都靠通过挖掘地下矿产提供;同时,开发地球四大生命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巨大的生命物质资源。它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利益,创造了人类现代化的生活,被认为是人统治自然取得伟大的胜利。?
  但是正如恩格斯说的,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每一个胜利都进行了报复。20世纪中叶暴发全面生态危机,人类社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工业文明的副产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一个“生存还是死亡”的根本性问题。这是自然界以其对人类利益的盲目破坏作用为自己开辟道路。它逼使人类提出环境保护战略,自然界在为自己争得地位。?
  人们曾经以为,世界上只有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而只是人类的对象;因而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从而实行人主宰、统治和掠夺自然的战略。实施这种战略的后果表明,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虽然这是在这种价值严重透支,损害人的根本利益的时候才得到确认。我们需要承认生命和自然界的地位,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三、 人类文明转型,从反自然到尊重自然
  
  2007年4月,中国科协举行“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学术讨论会,会上中国科学院董光璧教授发表关于“文化的本质是反自然”的观点。他认为,有了人以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反自然的。一切文化都反自然,没有一种文化不是反自然的。我表示赞同董教授的观点。绝大多数人的反对这种看法,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我说,迄今为止文化的本质是反自然的。人类从制造第一把石斧开始,就梦想做大自然的主人。人类为了在自然界取得自己的生存,必须改变自然。这就是“反自然”。但是,不能够这样反下去;如果这样反下去,自然会跟人类一块儿毁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核武器的发展已经达到可以毁灭地球的地步,核武器爆炸引起地球核冬天,不光毁灭人类,还可能毁灭整个自然界。人作为具有最高智慧的生物,是不是要造成这样的结果?我们讨论科学技术的未来,是为了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
  董教授说:“怎么和谐?和谐本身就是反自然……余谋昌先生觉得文化可以不反自然,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化本质上就是反自然。”[8]?
  我认为,人类文化反自然,迄今为止文化发展是这样的。这的确是有风险。但是,是不是必然会这样反下去?我们上面援引了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的看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正题――自然;反题――文化,合题――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他认为,从反自然的文化到一种新文化,这是“文化范式”转型。在这里,伦理学范式转型有助于文化范式转型:“一种成熟的伦理学也要实现类似的范式转型。一种冲突的伦理――人作为掠夺自然资源的征服者――必须转变成一种互补的伦理:人应以满意和感激的心情栖息于大自然中。” [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