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水利工程论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供水事业(一)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供水事业(一)

详细内容

摘要:当前正值世纪之交,众多供水企业正在研究下阶段的供水任务,我就国外信息结合我国情况,提些不成熟意见供参考。

关键词:供水事业 降低漏损 供水普及率

  一. 提高供水普及率

  供水关系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在发展中国家约有一半人口因供水不充分或饮用污染的水而影响健康。每年有1220万五岁以下的儿童因患儿童疾病而死亡,超过300万人死于腹泻,其中多数是由污染的水引起的。在最贫的国家,每千名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93名,而最健康国家为11名。1998年1~11月世界上发生霍乱病共23万人,多数在非洲。在没有供水的地方,首先要有供水系统供应安全而充分的饮用水。
  供水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缺乏或不良的供水系统会制约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对外开发,甚至影响安定。
  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九十年代初,日本厚生省提出2000年供水五条目标,第一条就是“在全日本普及用水。”1950年日本的普及率为26.2%,1980年超过90%,1993年95.1%,2000年则要求国内所有居民均能饮用到供水系统的水。
  在没有供水的地区,供水是首要的。现在普及供水,从全国讲或全省讲,在设计、施工、管理、设备等方面都不成问题,存在的困难可能是资金不足。通过改革开放,在资金方面也创造了多种经验,除利用外资外,象上海的供水企业发行股票,为苏州河治理等市政工程发行债券,有的地方组织股份制供水公司,有的向银行贷款,有的把建成的水厂卖掉或部份卖掉再建新厂。现在国内能筹集到资金的情况下,一般利用外资是不经济的。

  二. 改善供水水质

  1. 供水的水质标准或目标
  供水水质必须满足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我国地域广阔,发展很不平衡,而国家标准是全国必须执行的,因此标准的要求不能过高。比起发达国家,我国标准的指标数偏少,某些指标要求偏低。象浙江不少城市,尤其象杭州、宁波等大城市,供水水质宜先按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发展规划》的要求。最近建设部正在制订水质行业标准,待该标准批准后再执行行业标准。
  2. 调正指标要注意效益和投入分析
  各国水质标准的指标大致可分三类,细菌学指标,有毒有害物质指标及感官性指标。细菌学指标是极端重要的,即使象美国,水质事故导致疾病的多数或极大多数病例是由于细菌学指标引起的。为此美国公布了《总大肠菌规划》,《地面水处理规则》,目标为把风险控制到每年万分之一。仅为实施《加强地面水处理规则》就需增加投资80亿美元。即使实现这些《规则》,细菌学指标的风险仍大于有毒有害物资。
  有毒有害物的指标值一般掌握到人终身(按70年计)饮用无觉察的健康风险,对致癌或可疑致癌物质,一般掌握到人终身(按70年计)饮用,每十万人增加一个病例。有条件的可在该基础上适当降低风险。
  感官性指标不良会引起用户反映,会导致用户对供水安全性发生怀疑,产生厌恶,即使不影响身体健康。故感官性指标也要降到用户可接受的程度。
  在水水质标准或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质要求,要作详细调查,要弄清调正指标可能取得的效益和降低的风险,提供改善指标的可行净水措施并进行效益和投入的分析。
  3. 改善水质首先要加强现有常规净水工艺的作用
  ・ 经常性生产的重点要确保浊度、细菌和达到目标要求。
  浊度不仅是感官性指标,降低浊度能降低众多的悬浮性物质,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以及部分有机物,把浊度降低到0.1NTU已作为去除隐性孢子虫等原生动物的重要措施之一。故美国把浊度列入细菌学指标一栏内。
  因为病毒,隐性孢子虫等其他指标测定困难,故在日常运行中通常要求细菌、大肠菌、粪便大肠菌指标符合标准要求。为保证出厂水的大肠菌和粪便大肠菌全部合格,常把每毫升中细菌学指标控制到接近于零,有利于大肠菌、粪便大肠菌指标符合标准。
  在我国供水条件下,保证一定和接触时间是必不可少的。美国为保证去除99.99%病毒和99.9%的贾弟氏虫,要自由氯的CT值为50,如用氯胺CT值为737。这里C为浓度,mg/L;T为接触时间,分钟。世界卫生组织要求自由氯为0.5mg/L时,接触30分钟以上。
  ・ 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每一工艺构筑物的作用。
  ・ 合理选用,消毒剂和助凝剂。
  4. 必要的合理的技术改造是充分发挥常规处理的重要保证
  常规处理通常包括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几个过程。就降低浊度而言,混合是关键,絮凝是提高沉淀效果的重点,沉淀是保证滤前水质的条件,滤池则是达到目标浊度要求的保证。
  ・ 快速而均匀混合是成功的关键。比较合适的参数是速度梯度G=500-2000秒-1,停留时间可若干秒。
  ・ 絮凝要完善。絮凝要按有效的GTC设计,这里G为速度梯度秒-1;T为絮凝时间,秒;C为原水浊度NTU。GTC值可在1~10范围内选择。
  ・ 过滤效果决定于滤料结构,能否经常维持这个效果,决定于合理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