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现代水利体系建设构想(一)
详细内容
摘要:针对目前山西省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以现代化的供水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和信息化系统支持的现代供水体系;建设以工程防洪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为主体,兼顾汛期水资源利用的现代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以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适宜人民生活健康的园林城市和水生态环境为目标,能够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现代水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为核心,以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为目标的现代水利管理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现代水利体系水生态环境水利管理山西
1山西省现代水利体系
在总结现代水利建设走在前列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份经验的基础上,综合目前国内文献关于水利现代化的定义,我们对现代水利体系理解为:水利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的治水思想和管理体系、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程设施及装备来研究水、管理水、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有效保护水环境,严格控制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产业可持续发展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现代水利体系建设的主要构成包括:以现代化的供水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和信息化系统支持的供水联合调度系统为中枢,实现安全供水保障的现代供水体系建设;以工程防洪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为主体,通过联合调度发挥工程体系的综合作用,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防洪安全,有效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兼顾汛期水资源利用的现代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以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适宜人民生活健康的园林城市和水生态环境为目标,服务于秀美山川再造的同时,积极发展水利旅游,能够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现代水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水利职工队伍的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实现水利管理现代化为目标的现代水利管理体系建设.
2山西省水利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水利体系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山西省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截至2000年底,全省已建成水库745座,其中大型水库6座,库容20.82亿m3,中型水库56座,库容16.38亿m3,小型水库683座,库容7.91亿m3;建成2万hm2以上大型灌区10处,万亩以上自流灌区107处,万亩以上机电灌站68处;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4882处,配套机电井82234眼;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约125.3万hm2,其中喷灌、滴灌、低压管灌节水面积54.3万hm2,渠道防渗节水控制面积约17.6万hm2;修建堤防3457.10km,保护耕地约39.9万hm2,保护人口423.21万人;除涝面积约8.9万hm2,占易涝面积的79%;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69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累计解决33531个自然村,1094.49万人,162.7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目前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2.2水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资源性的严重缺水与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不相适应,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山西省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1956~1979年水文系列统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466亿m3,只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0.3%,耕地亩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利工程(不含自备水源)的供水量一直徘徊在40亿m3左右,而工农业需水量却急剧增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缺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个问题,严重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山西省水质型缺水.高耗水、重污染为特征的产业结构,使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量未经处理的污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使全省90%以上的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流水体失去使用功能;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69%,严重的水土流失淤积水库,堵塞河流,造成水土生态失调,灾害频繁;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加深,含水层疏干,水源地产水量衰减,水质恶化,泉水衰竭断流,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仍然严重;采煤漏水造成水利工程破坏和人畜饮水困难.
第三个问题,防洪工程建设滞后,防洪水库病险问题严重,大部分河道堤防不达标,城市防洪体系脆弱,在防洪建设理念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使非工程防洪体系建设步伐缓慢.
第四个问题,水利管理体系粗放,存在着水管理体系条块分割、水工程管理体制陈旧、水利产权背离市场经济、水利信息化难以跟上当代社会信息发展速度和水利投融资体制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另外水利建设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3山西省现代水利体系建设构想
未来山西省的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但城市化进程却逐步加快,因而需水量也会逐步增加.今后的治水思路应该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在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要重视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必须加快建设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社会为特征,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核心,以水供需平衡和不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适度开发为主要标志,能够满足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水利体系.
3.1现代供水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供水体系的目标是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思维转变传统的供水观念,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装备,把供水系统建好管好,通过贯彻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积极保护等原则和具体措施,实现稳定、经济、安全、按照不同部门供水保证率和水质的要求,有保障地向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供水.在保障用水部门用水的先后顺序上,应优先满足生活用水,统筹考虑工农业生产用水,逐步改善和增加生态用水;在多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应地面水、地下水多种水源综合调配利用,并坚持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注意污水利用,实现污水资源化.
3.1.1 骨干水源工程
现在每年流出省境的地表水量占当年径流量的70%,尤其是东部和东南部边界水的利用水平很低,潜力较大.今后在做好现有水资源挖潜及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水源工程,重点开发边界水及黄河干流水.
首先完成汾河二库工程(年均可向太原市供水0.44亿m3)、万家寨引黄工程(2002年一期工程完成后可向太原市年供水3.2亿m3)、禹门口提水工程(可新增灌溉面积约1.9万hm2,新增供灌溉用水量0.84亿m3)、浪店水源及灌区配套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8亿m3)、引沁入汾马房沟引水工程(引水2.6亿m3).
加大新水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抓紧进行沁河枢纽张峰水库的开工建设,填补境内沁河无控制工程的空白,建成后可向工业供水3.87m3/s,向城市供水2.25m3/s,新发展灌溉面积约3.9万hm2;做好前期工作,争取早日使浊漳河干流上的吴家庄水库(增加供水能力1.39亿m3,新增灌溉面积约0.7万hm2,改善灌溉面积约0.53万hm2)、文峪河上的柏叶口水库(供水能力0.6亿m3,新增灌溉面积约0.43万hm2,改善灌溉面积3.6万hm2)等立项开工.
3.1.2灌溉工程
通过对现有的七大自流灌区(汾河、潇河、文峪河、汾西、桑干河、滹沱河、册田灌区)与四大提水灌区(尊村、夹马口、大禹渡、禹门口灌区)的节水改造,可增加节水灌溉面积4.8万hm2.主要措施为渠首工程的改造维修、骨干渠道的防渗、渠系建筑物的改造、田间工程的小畦化和管、喷、滴灌及建设节水园区等.同时注重发展新的水地面积,新增灌溉面积要求全部达到节水标准.
3.1.3小型水利工程
小型水利工程在山西省水利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坚持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适当给予补助的方针.立足于降水量严重减少情况下农业稳产高产的要求,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有水源的地区优先发展人字闸、小引水工程、小水库、水井等工程;无水源的地区大力发展旱井、旱池等蓄水工程和雨水利用工程.
3.1.4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作出了3年解困的庄严承诺:从2000年开始在3年之内基本解决全省240万农村人口饮水严重困难的问题.要加快发展村镇集中供水工程,改革完善农村饮水建管体制,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发展农村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供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