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和散文共成长(一)
详细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大众传媒的催生是关键因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流行一种“极通俗的杂志文体”,这一杂志文体的译介与创作,主要由论语派期刊推动,进而影响到很多期刊,最终成为孤岛与沦陷时期上海的重要文体。
一、论语派期刊对“杂志文”的理论倡导“杂志文”一词是英文“MagazineArticle”的汉译,其实质是一种媒体文体。报刊杂志是其存在的唯一载体。中国杂志文是随着晚清、“五四”报刊的产生而出现的。20年代鸳鸯蝴蝶派期刊载有大量杂志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阶层的需要。正式将这类“杂作”命名为“杂志文”一词的,是30年代的论语派期刊。论语派主将林语堂创办《论语》,在30年代文坛刮起一股幽默风。于1934年创刊的《人间世》半月刊,在《发刊词》中指出“人间世之创刊,专为登载小品文而设。”在林语堂看来,当时中国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要么“有益无味”,要么“有味无益”。要改变这两种不良倾向,“非走西洋杂志之路不可”。《人间世》从第15期起辟“西洋杂志文”栏目,“杂志文”一词被正式提出,这一文体也由此得以专门的提倡。林语堂以自身在文坛的地位,将京海派等各方作家汇聚在《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上,这些名作家及学者型作家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趣味,决定了这些期刊充满高雅的文学气息,抒写个人情怀的文人散文更是占了显耀位置。但要想使一种文体迅速为人所注意并取得发展,就需要有专门的媒体为其呐喊。杂志文这种本身产生自报刊的文体,离开报刊这些大众媒体更是失去了产生的可能性。对此,林语堂亦认识到:“非另办杂志,专译西洋杂志文字,不足以见中西杂志文字与内容相差之巨,而为将来中国杂志开一路径。”(林语堂:《西风发刊词》)。于是,专门译介与创作杂志文的论语派期刊《西风》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二、译介杂志文:现代媒体凸显杂志文体特色《西风》月刊的编辑为黄嘉德、黄嘉音兄弟,林语堂为顾问编辑。《西风》创办的目的,在其杂志封面上写得很清楚:“译述西洋杂志精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林语堂在《西风》发刊词中进一步解释该刊的创刊意义。延续《人间世》时期的看法,论语派因不满于中国传统杂志文章的千篇一律、了无生趣、取材狭窄、文风严肃的特性,于是大力提倡杂志文体,并以翻译西洋杂志文为范本,来凸显这一文体自身的特色。作为《西风》编辑的黄嘉德与黄嘉音兄弟对西洋杂志文早就感兴趣。在论语派杂志《宇宙风》与《人间世》时期,他们就大量译介西洋杂志文。在《宇宙风》第20期的《谈杂志文》中,他们说:“西洋杂志文以个人笔调见称,作者每每能以亲切真挚的态度,很坦白地说出胸中的话,……此种有情思有活力有个性的文章读来令人觉得淋漓痛快,兴味深浓,好像跟久别重逢的知友谈天说地一样,又舒服,又畅快。”黄氏兄弟与林语堂编辑《西风》就是想“能够稍微转移国内杂志界的风气。”《西风》译介的杂志文最明显的特点是题材丰富。1937年11月,《西风》第13期周年纪念号上,老舍写了《西风周岁纪念》一文予以祝贺:“西风的好处是,据我看,杂而新。它上自世界大事,下至猫狗的寿数,故杂,杂乃有趣。”对于西洋人生之甘苦,风俗之变迁,家庭之生活,社会之黑幕等主流刊物“不屑谈亦不能谈”的内容都有译介,编者希望“从此可更亲切认识西洋文化之真面目。”①《西风》设置近30个栏目翻译西洋杂志文,内容包括各个领域。“有益”、“有味”是译介选择的重要价值取向。论语派期刊的译介活动,从题材到审美情趣等诸方面,为中国杂志文写作做出了引导与示范,改变了中国的“文人之文”的艰涩与疏离人生,并使这一文体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