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族群的演变看营销的变革(一)
详细内容
族群是具有某些共同行为特征或兴趣爱好的一群人,是指不同世代下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制度条件、生存条件、生活观念的阶层或人群。随着时代的发展,族群发生了相应的演变,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或者说二战前的美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国家。美国对这一代人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叫"沉静的一代"。"沉静一代"之后迎来了"婴儿潮一代"。"婴儿潮一代"之后就是所谓的"X一代",这
一代指的是出生于1965年至1979年的人。目前美国的劳动力结构中,大约只有10%左右的"婴儿潮一代"还在工作,其中大部分已经是"X一代"。"婴儿潮一代"普遍被认为是"生活是为了工作的一代",这一代是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繁荣的创造者。但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当打着"工作是为了生活"旗帜的"X一代"进入工作的时候,这两代人之间爆发了极大的冲突。在把持着社会话语权与企业控制权的"婴儿潮一代"看来,"X一代"是一批"个人主义者":他们懒散,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可在"X一代"看来:"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父母为什么要整天工作?然后回家来就不停抱怨、然后争炒、离婚,我们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活得如此悲哀?但我们告诉自己,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婴儿潮一代"发现,"X一代"不仅不守纪律,而且动不动就离职,从来不懂得"成功源于坚持"。但在"X一代"看来,"我们衡量的标准不是投入,而是产出。不是多勤劳,而是勤劳之后我得到什么。我们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不是在这个地方如何将工作完成,而是在这里完成工作的时候,我的感受有多好?""X一代"显得非常独立,他们往往动不动就离职,很多人选择去做"SOHO"一族,或者自己创业。但这能够说明他们独立吗?在工作的时候,"X一代"似乎成了被动的等待者,你不和他沟通好工作的内容与价值,那么,你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有一个企业家惊奇地发现,如果经常与他们一起讨论,即使不是讨论什么企业远景或使命,也会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