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皈依什么意思
详细内容
篇一:《皈依发心》
皈依发心
佛陀妙法僧伽(jia)众
直至菩提我皈依
愿我所修诸功德
为利众生而成佛
(三遍)
讲解:
(此偈前两句是皈依三宝,后两句是发菩提心。)
*佛陀妙法僧伽众
佛陀:
是指己证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一切佛果的如来。包括:
法身佛:是众生本自具有的清净真如、自性法身。佛觉悟而证得,众生迷而不显。报身佛:是由智慧功德所成,有内证的自受用法乐身和为菩萨说法而变现的报身。化身佛:又名应化身,是应众生不同机缘而变现的佛身。
妙法:
1、所教正法,佛陀教育的三个目标: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2、所证正法,谓果上所证的正法。
*正法是彻底解脱一切烦恼之法。即是菩提之道。
僧伽众:指僧团
*直至菩提我皈依
直至菩提:是指恒久长远的概念,不是只皈依这一世,而是尽未来际。
皈依:皈依三宝依佛法而修直至成佛。专一而从不间断,不打一丝折扣,皈依是行者从此舍弃旧恶,而修行佛法的转折点,因只有皈依三宝才是佛弟子。
三宝:佛、法、僧。(佛是觉,觉而不迷。法是正,正而不邪。僧是净,净而不染。)
三宝的六种含义:
1、希有之义:指三宝为世间难得之珍宝。
2、明净之义:指三宝远离有漏法,无垢明净。
3、势力之义:指三宝具足不可思议的威德自在。
4、庄严之义:指象世间珍宝可以庄严世间一样,三宝可以庄严出世间。
5、最胜之义:指三宝为法中最胜。
6、不变之义:指三宝是无漏之法,不为世间之法所动。
皈依三宝:
佛宝:彻悟诸法实相,而能教导他人的教主。指一切佛,平日所见佛像,是象征佛宝住持于世,而受敬仰,但不可以认为佛像就是佛宝。
法宝:指佛为了教导众生,能脱离苦海,而说的教法,平日所见经书,是象征法宝住持于世,而应敬仰,但不可以经书为法宝。
僧宝:指修学佛法清净和合的教团,出家僧人代表僧宝,应受尊重,但不可把个别的僧人为僧宝。
上师总摄佛法僧三宝为一体
上师,上契诸佛之理,下应众生之心。上通如来,下达众生,了悟一佛乘义理,唯一作佛,无二无三,发大菩提心永不退转,上师深信秘密法义。
密法是果地法门。秘密也并非秘密,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之理。因被烦恼缚盖使自心的佛性不能显现,所以称为秘密。上师诸佛入世应机教化,为众生揭示本自具有的佛性秘密。
所以说上师集佛、法、僧三宝为一身,总摄佛、法、僧为一体。是大成就者,具足三宝无量功德,因此皈依上师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上师就是发心解脱一切烦恼,所以修学密法的行者,特别强调皈依上师,依师而修的重要,因无师不能成就。
皈依自性三宝
从迷惑颠倒中回头,依靠自性觉,因众生的自性本觉而不迷,所以皈依佛是皈依自性佛。
能对宇宙人生诸法实相有正知正见,或者说是“佛知佛见”,这是自性法宝,本自具足。要从错误的想法、作法中回过头来,依照自己本性具有的正知正见,所以法是指自性的正知正见。这是皈依法。
僧是清净,自性本自清净无染,是因六根被六尘所染被贪嗔痴三毒缠缚,心被染污。能从三毒的染污中回头依自己本具清净心,这是皈依僧。
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三宝:觉、正、净。
所以,皈依绝不仅仅是填写个表,领个皈依证,但这个形式是代表新的起点,是庄严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自己当从皈依这一天开始舍弃旧恶、修行正法。这是人生的转折点,是修行者皈依上师三宝的真正含义。
愿我所修诸功德
为利众生而成佛
发心:
佛教大小乘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发菩提心。所以发心是皈依的极重要部分。如果皈依发心愿成阿罗汉而求解脱,则是小乘行者。若皈依发心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究竟成佛的菩提心,则是大乘行者。若不知发菩提心,修行如无地放矢,没有作佛的心,则永远也不能解脱烦恼,彻悟成佛。有此作佛的心,就是树立了修行的正确目标,要守得住此心,依根本上师而修,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精进不懈,定当成佛。所以说,皈依和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两者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篇二:《心如琉璃,为你皈依》可以循着千年的足迹,寻见你的一抹飘逸吗?遗落了千年的悠歌,遗失了几个世纪,萋萋蒹葭,寒梅沥雪,我在红尘的最深处等你,一年一年,一季一季,一生一生,一世一世,泪如琥珀,心如琉璃,已然分不清几生几世,繁华陨灭,流年更迭,小径的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风润了又枯,枯了又润,终无法等到一指的触摸,泪如雨,洒落,一片苍茫。
心戚戚,月影晃晃,世事婆娑,记得我曾说过:如若,我宁愿从没有遇见,那样便省略了后来的太多疼痛煎心;如若,我宁愿从来没有相知,那样便不会生丝毫的倾慕;如若,我宁愿从来不相念,那样就再不会有这么多思苦;如若,我宁愿从没有倾心于你;如若,我宁愿从未对你有丝毫倾情。
红尘恍恍,突然迷失了自己,心,好疼好疼,坚强只不过是糖衣裹着的外表,那样脆弱的不堪一击,任由眼泪滑落,心涩了,好涩好涩,千年的光阴,千年的离落,终究还是要在红尘中遇见,遇见也好,但却从不曾陌路,相欢甚许,那一日,便注定了一生的命定,从此红尘中再也无法与你撇的一干二净。
我说过:我宁愿只是一株小草,人世间只需要一个寂静的角落,观望流年,沐春风和煦,听雨花淋漓,嗅化蝶迷恋,知万世之葱茏,即便没有绚烂的绽放又如何,我不要太多的生疼,我不要太多刻骨铭心的思痛,我不想一次次被刺痛,我不想从来都拉不到你的手,眼睁睁在红尘中永世地站成两岸。
花有春风重沐时,树有微风抚青时,而你与我呢,纠葛不掉的情感。或许只是一瞬息,便铭刻进生命的灵魂。多少欢颜,突然间变的好苍白,好空洞,默默无语,只有泪珠滑落,再多的言语终是刷不掉心中的疼痛与凄苦。
岁月悠悠,如泣如诉,岁月再好,怎抹去心中凄凉,生命再长,怎眷顾一场绝世之恋,茫茫无言,此刻万语千言缄无诉,心笔开始好无力,开始潦草的没有的章节,没有了内容。疼,徐徐侵浸,很多的时候,我不想言诉,因为不想过多的痛苦强加于你,因为生命里面的爱情都太过脆弱,总怕灼伤你无瑕的心灵。或许,美好总是与疼痛相并行的吧。
记得你曾说过:一生为一爱,一生只一人。再多的言语,怎抵得上安放在心灵最深处的珍贵。我由此感动,茫茫红尘,终难遇那一人,遇见便倾城。柔情万许,谁知意,心澜涓涓,谁抚暖,红尘不过一场荒凉意。终究是独自的心城,寞落中或许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坐看流云,倾听风月,然,那一日,你却来了,来的那样始料未及,来的那样防不胜防,惊扰我慌张的表情,我无邪的天真开始盛满柔柔的情意,原本安静的一切,焕然美奂,原来岑寂的一切,因你而姿彩生色。
生命里最美丽的结伴,当是灵魂的结伴同行吧,然,却想不到如此艰难,岁月迷离,恍惚间,悲喜交加,失神,慌乱。词阙成堆,也难表意,心疼的时候,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痛,锥心到骨子里面,开始麻木,开始恍然,任记忆凌乱地一幕一幕重现,再无法收拾好忧
伤凄零的表情。
但愿你是看不到的,那样,你便可以多得几分安然,如果,一生与你有扯不断的关联,我又岂会舍得你难过,心痛。如果泪水可以化解一切悲痛,那么,我愿意一个人承载这一切。这样的人世,不过就这么一朝,暮至晨归,我愿意在时光的针毡上打坐,为你虔诚祈福,为你静心梵诵,为你,我愿意修炼一场爱情的皈依。{心若皈依什么意思}.
无论百年,无论千年,一生一遇,便是千年,一生一爱,便已生疼,一生一情,便已刻骨,就如我总告诉自己要坚强,然,终究还是泪雨滂沱,模糊了视线,恍惚着影像。
我想你是爱我的,或者这已经足够,就算流一生的眼泪又何妨,就算在尘世中苦苦等待一世又怎样,疼,或许总有一天会度化为一缕深沉的浅笑,深深地烙在彼此的命格,那样,我们就可以牵手到老,不再生任何疼痛,不再在人世的慌乱与鞭策中,经受这么多的凌乱与心涩。
篇三:《一种心灵的皈依》《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王玲玲准考证号130609500095摘要:《古诗十九首》是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用诗意的方式书写的时代画卷。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门追求享乐等内容以及各种生命意象体现出文人们对生命意识的领悟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斥着一种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在这些看似消极的悲叹中,却恰恰透射着文人们积极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人生意象;及时行乐
东汉末年,政治动荡,瘟疫与地震频繁爆发,各种各样的灾难引发了人民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不管是游子之歌还是思妇之词都展现了东汉末文人的精神面貌。《古诗十九首》是一簇显得有些寂寥的浪花,在汉末衰世晚风的涤荡中,碎成了星星点点的泡沫。而每一星每一点都是那些游子发出的悲吟。在幻想与沉沦中他们选择了诗歌来抒解心中的块垒,兴许这是一种心灵的皈依的方式吧!
一、乱世之音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文选》,是一组五言诗,计十九首,题为“古诗”。其作者,写作年代皆不可考,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东汉末文人所作,且非一人一时之作。它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历代学人对其评价甚高。刘勰《文心雕龙》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诗品》评“十九首”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1]
东汉末年是一个频乱动荡的年代,正如清代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古诗十九首》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东汉文人社会生活的折
[2]射。马茂元认为“它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东汉
王朝为了巩固政权,采用的是西汉武帝刘彻以来的养士政策,培养出一大批太学
生,当时的政治首都洛阳就成为这些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猎取功名富贵的场所。可是这条进军仕途的道路很快被堵塞了,东汉末年社会日趋黑暗,政治腐败,堕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于是这批文人就有了沉沦失意之感,发出对人生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门、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他们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以至长期出外不能归家。思妇叹息“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游子也感叹“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可以说《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镜头。
二、生命意识
当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时,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旧有的道德观念沦丧,关注生命、关注个体开始成为文人思考的主要命题,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文人诗《古诗十九首》就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古诗十九首》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和及时行乐的洒脱,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对情感的深挚,甚至对节序物候的敏感都从正面或侧面表明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对生命意识的个性体现。
(一)游子之歌的悲叹
这种生命意识的个性体现在行文之中是情真意切而富含哲理的。正如袁行霈所说的,“《古诗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的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昂然而又不乏思辩色
[3]彩。”当游子们游宦四方,想着策高足,据要津,却得不到帮助时就不免愤愤不平的地慨叹:“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月光》)失意者的牢骚就是这样来的。他们落拓失意,自然容易感到寂寞、苦闷,所以一当听到动人的“慷慨有余音”的清商曲调随风传出楼外时,不禁触物兴感,自然而然的沉吟: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着容”,知音难求呀,古人常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心情苦闷时往往需要一个宣泄口,排解心中的苦闷和忧伤,所以总是渴望有个“知音”来倾诉自己的种种遭遇,但一切不能遂愿,结果往往徒有“伤知音稀”了!
对于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旧有价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如《青青陵上柏》中所咏叹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进而又感叹“人生非金石”,“人生忽如寄”或许游子们已经历这生活的种种,又或许看透生命的一种表现,以至面对所有的一切他们都变的如此坦然和淡定了。
回想那时文人为了达到宦游的目的,常年离乡背井,漂泊在外。他们往往穷愁陌路,客死他乡而不知所终,在“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的寂寞里,思乡怀亲是必然的情节。同时,他们夹在外戚宦官和豪强世族的攻讦撕扯中,地位十分尴尬,文人的敏感让他们大声呼吁,但在仕途官场中这不过是一种穷酸的幼稚,当权者随时可以让他们身陷囹圄。《青青陵上柏》就是这种百般痛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下,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心若皈依什么意思}.
这首诗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物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的很有实感,很带激情,这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
[4]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由此可见,当时文人看透人生选择“贫贱之可
乐”的坦然心态和对生命意识的深刻体会。另外,汉代士人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
很深,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即使现实人生不如人意,也很少有人选择放弃。所以,世人满怀希望的东奔西走,最后都成了些不知所终的游子。人生飘零如落叶,回首茫茫荒野,却不知何处是归程,游子们感叹着,迷失着。
人生短暂,空间像是一个怪圈,生死是瞬间的事,求生者的历程却一直延续到了远方。《古诗十九首》的许多作者都身处忧患,饱经风霜,他们常是一群需要帮助的对象,因而有着深切的世态炎凉感。他们慨叹友谊的淡薄,“昔我同门有,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月光》)。在怨愤中啜饮着无尽的伤悲。所以,他们用了颤抖的声音呼唤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在渴望的路口,等待失落者的似乎总是无望。
(二)思妇之叹的慰藉
痛苦是一笔嗜血的财富,它可以让人变的多思,可以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乞丐变成一刹那的哲人。何况忧愁多思的文人,他们笔下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生命意识的觉醒。在这里他们以别样的方式慰藉内心的愁苦,而不仅仅是表现思妇的惆怅情愫。游子们感受着流逝的年华,黯然伤神处有的是对爱情的慰思和祭奠。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以晚。弃捐忽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以思妇的口吻,抒写伤离怨别的愁绪。本诗大体分两部分;前六句写离别之悲,是追忆往事;后十句是写相思之苦,是申述眼下的情。前后连贯,回环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十分感人。“行行重行行”,造语新奇,全句连用四个“行”字,中间又加一个“重”字,造成一种行而又行,远无止尽的悠邈意象,而这正是最能触痛思妇感情的记忆,因为丈夫出门,音讯杳然,在她的想象中,最突出的就是“行”而又“行”,那远无止尽的“行”给人一种哀怨之感。这里“游子”在思妇心灵上的意象是行而无止,那她自然感觉到“与君相别”是永无重逢的生离死别了。“相去万余里”等四句从空间上极写两地相隔之远,为的是更强烈的渲染“生别离”的悲剧气氛。“长”的真正含义主要是承上文的“万里”、“天涯”而来;“阻”则实指关山阻隔,人为障碍,道出了彼此隔绝的地理社会
原因。“胡马依北风”等十句是从“生别离”的忆念中返回现实中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相去”二句,“思君”二句写思妇内心的苦闷,但恐怕在她心灵深处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苦闷,而是严重的精神创伤,故“思君令任老,岁月忽以晚”比“相去”二句写的更深切、凄恻。朱筠说:“‘思君令人老’又不止于‘衣带缓’矣,岁月忽已晚,老期将至,可堪多少离别?”(《古诗十九首说》)这“老”虽是思妇的自我感觉,却真实地反映出她那痛切的相思之情。最后“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中,上句是无可奈何的自宽,下句是对游子的劝勉。漂泊异乡,仕途不顺的游子一直牵挂着那个日夜思念的人儿,想象着思妇也一样深切的怀念着他。又如《冉冉孤生竹》这份对爱情的祭奠又显得如此凄凉、哀伤。
三、人生意象
(一)生命永恒
用生命永恒的意象来警醒游子们,既然无法求得生命的长久那么就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表现对生命的爱恋,追求与肯定,形成对生命各个角度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