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渔歌子》诗意

《渔歌子》诗意

详细内容

篇一:《《渔歌子》赏析(张志和)》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篛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唐教坊名曲,后用为词牌。分单调、双调两曲,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志和所作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据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一引《西吴记》说,西塞山在湖州磁湖镇,即今浙江吴兴县西。

③.鳜鱼:亦称“桂鱼”,一种美味的淡水鱼。

④.白鹭:一种水鸟。

⑤.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篛,同“箬”,竹的一种。

这首词描写水乡风光,借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寄托了作者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

词的开头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的“江南春景图”。“西塞山前”点明词中所描绘的具体地点在太湖附近。这里的春景如何呢?作者以生花之笔勾出:在黛色的山峦前,白色的鹭鸶在翱翔,粉红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绿的江水在潺潺的流着,鲜美名贵的鳜鱼自由自在的潜游,真是一幅“桃红、水绿、鱼肥、

鹭飞”清新艳丽、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头两句中,作者写了五种事物,有静的,有动的,它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山耸、禽飞、鱼游、水流、花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派生机跃然纸上。作者又如一位极善调色的画家,在十四字所构成的画面上,就有黛(山)、白(鹭)、红(桃)、绿(水)、青黄(鱼)等颜色,色彩明丽,浓淡相宜。

就在这明丽清新的背景中,一位烟波钓徒头戴青色蒻竹叶编的大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这是多麽洒脱倜傥啊!“青篛笠,绿蓑衣”作者紧紧抓住衣着的特点,简洁明快的勾出一位渔民的形象。“蒻笠”之青,“蓑衣”之绿又给前面的画面涂上了清雅的色彩。“斜风细雨”描绘出春雨的特点。“不须归”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由于陶醉在清新、怡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而不避风雨,流连忘返。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写,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相传张志和往来江湖,垂钓太湖时,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而是寄情山水。作者在这里以深情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也就是寄托了自己不再留恋仕途,一心遁迹江湖、怡情山水,享此隐居之乐的情趣。

《渔歌子》一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婉转,富有音乐感。语言风格清新流畅,色彩明丽而不妩媚,字精句炼而无斧凿之痕,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创造了逸美超脱的意境。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意境时说;“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这首词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谈之令人心旷神怡。

篇二:《《渔歌子》课堂实录完美版》

《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塞”“蓑”“箬”“笠”四个生字、会写“塞”“鹭”

“笠”,通过插图认识“箬笠”“蓑衣”,体会词的内容,并且有感情的朗读

背诵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通过与《天净沙·秋思》

中所描写景物进行对比,感悟不同景物反应不同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风光的画

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难点: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入情,感受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一、复习导入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

师:词牌名是什么呀?

生:《忆江南》

师: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忆江南》预备起

师:看来大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词

——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生齐读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你打开书110页,自己先把这首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

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好,开始。。。读完的同学就

书扣手背后坐正

2、师:这些词谁会读?(ppt:西塞山箬笠蓑衣)

生:A读(指读)(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师:还有谁能读?

生B读

师:谁能从后往前读

生:C读

师: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遍

师:有需要帮助的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来考考大家(PPT

单张出示“箬笠”)

师:谁会读

生读

师:有谁知道箬笠是什么?

生:就是帽子

师:什么样的帽子你知道吗?

生:用竹叶编成的

预设一: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或者注释

师,真会学习,当我们遇不理解的字和词的时候,就是可用通过查字典或者看注

释来理解字意和词意

师:来瞧瞧这两个字,难怪是竹字头呢或者说,难怪他的偏旁是。。。

师:来看图,箬笠就是像这样的用竹叶编成可以防雨的帽子

师:这个词你会读吗

生读词

那你知道蓑衣吗

师:蓑衣啊就是用一种不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可以防雨的衣服。

师:把这些生字带到这首词中你还会读吗?

师:谁来读一遍这首词

A读B读C读

预设一:(读的特别好)不仅字音读的准,而且啊,通过他这样读,词的味道就

出来了,你知道他在哪稍作停顿吗)

师:耳朵真灵,你也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吗?

三、理解词意

(一)感受美景

师:同学们,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画家。就连大书法家颜真卿

也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词中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打开,

默读这首词,把你看到的景物用筆圈畫下來。

教师下讲台巡视

师: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啊?

生说{《渔歌子》诗意}.

师:有需要补充的吗?∪有不同意见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第一行有西塞山、白鹭

第二行有„

圈错的同学快改一改

同学们书扣

师: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可见张志和的文学造诣,是极深的,现

在,我们就一起来想象一下这些美丽的景色作者看到的会是怎样的西塞山呢?

ppt出示填空()的西塞山

师:好了,同學們,誰來和大家說說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啊

预设: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翠绿的西塞山

: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陡峭的西塞山

: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怎样的桃花?

:粉红的桃花

:多姿多彩的桃花

:姹紫嫣红的桃花

怎样的斜风?

:微微的斜风„„

细雨?蒙蒙的,凉凉的{《渔歌子》诗意}.

流水、白鹭、鳜鱼。选一个说说?

师:

是啊,把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和态就生动多了,这美丽如画的江南风景一下子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板书:美丽如画A读B读C读小组读(2个组)

(二)体悟心情

师:为什么?

师:看到了桃花,西塞山,美景{《渔歌子》诗意}.

师:瞧瞧,这渔夫如此的愉悦舒畅,能想象着美景,体会着作者愉快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吗?男生读女生读

评价:男生读出了美景如画,女生读出了生活惬意

师:古人就是这样,往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让我们再来看一首词,看看从中你又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师:自己读一遍

师:一起读一遍

师:全班齐读《天净沙秋思》

生齐读

师:读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悲伤的、哀愁的

师:你是从哪些景物中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师:是啊,就是从这些词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哀愁,作者的忧伤。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读出作者的哀愁,读出作者的悲伤

师:一个枯藤、一个老树、一个昏鸦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哀愁,而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却让我们心情舒畅

(三)深探“不须归”

师:诶,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了,

你知道词中不须归是什么意思吗?生:不回家

师:是啊,词中的渔夫便是词人张志和,可是这里的不须归仅仅是指的不回家吗?生不知道

师:让我们一起来结合背景资料来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篇三:《《渔歌子》(柳州市和平路小学--叶华)》

教学背景:《渔歌子》教学设计柳州市和平路小学叶华

本学期,由年组推选,我代表年组参加学校第五届课堂文化节暨EEPO教师赛教课活动。经过年组老师的集体讨论,决定上《渔歌子》一课。对于古诗词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不是像平时那样生搬硬套的学、背,这是一个难点。关于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各学段均提出要求:第一学段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由此可见,我们的古诗教学要多诵读,读出韵律美,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品出意境美,丰实学生语言文化积累。在六下的课本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词,都是李清照所写的,对词牌和词牌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对词并不陌生,基于《渔歌子》一词勾勒的是一幅浓郁的江南风味的垂钓图,教学时带着学生从绘画的角度来赏析《渔歌子》。因此,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努力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设计了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初读感悟,读出味道——师生合作画,品词句之美——“抓住不须归”,深入作者内心——回归主题,升华诗情”。《渔歌子》一词意象丰富、情真意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本词的设计力求在朗读诗词的基础上,由词中画、词中人进而通过了解词人生平,将读、思、悟、说、画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如何学好古诗词,体会词人深刻的情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文。本首词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张志和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

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多音字“塞”,词语意思,熟读和背诵词文。

2、通过关键词品味词中蕴含的色彩美和意境美,体会张志和诗词的特点——“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3、抓住“不须归”,深入作者内心,体会“心平气和、悠闲自得”的思想境界。{《渔歌子》诗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熟读背诵。

2、品味“不须归”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了两首词,作者都是李清照,题目是《如梦令》、夏日绝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词,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渔歌子》。2、我们来齐读课题。注意“子”读轻声。

二、初读感悟,读出味道。

1、自读词。(出示词的幻灯)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渔歌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

2、学生读词。

3、学习多音字:塞

(1)师:词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塞”,除了读sài,还有哪些读音?

(2)生:sāi、sè

(3)出示多音字幻灯:sāi(木塞、塞车)sài(边塞、要塞)sè(堵塞、闭塞)

(4)齐读。

4、师:一首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有注意适当的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同学们再试上两遍。(出示带小节号的词)

5、学生再次读词两遍。

6、展示朗读。{《渔歌子》诗意}.

(1)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2)指名朗读。

(3)师:很有节奏感。

(4)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5)师:读出了词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