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详细内容

篇一:《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一)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首诗写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毫迈的气概.

(二)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篇二:《《七律长征》诗意》

《七律长征》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的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篇三:《七律.【长征】诗词解释》

七律.【长征】毛泽东(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天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走泥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

诗意:

红军不怕长征中上的艰难险阻,

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山势绵延,蜿蜒曲折的五岭就像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

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如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金沙江的滔滔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

最令人欣喜的是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个方面军从这些地方经过以后全都笑逐颜开。赏析: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四句,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不仅交待了故事的递

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篇四:《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第25课《七律长征》的诗意

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篇五:《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执教:刘静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背景。

1、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首曾经让父辈、祖辈热血沸腾的歌

曲《七律长征》。请大家认真欣赏。

2、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七律诗——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3、

4、教师问:对长征,你有多少了解?(指名说)教师讲解长征背景:

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非常感人的事情,(投影出示)大家看,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被迫长征,他们从江西的瑞金出发,攻克遵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所以说长征时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程,再读课题:七律长征,长征时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历史,再读课题:七律长征,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板书:毛泽东)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情的呼唤她的名字——毛泽东。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位伟人走进长征。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一)、读诗,整体感悟。

1、自由读诗。提出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指导正音:“礴”的读音,“磅”是多音字,“岷”是前鼻音。

2、指名读诗。(指导纠正)

3、教师示范朗读。{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4、了解七律诗。(1)、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诗的第一句是首联,第二句是颔联,第三句是颈联,第四句是尾联。(投影出示)

5、齐读古诗。

(二)、质疑解惑,学习第一句诗。

1、提疑问:学贵有疑,同学们在读诗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疑惑?(学生提出问题)

2、敢于质疑还不够,还要能解疑,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开展叙述的?(指名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万水千山”(板书: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等闲”的意思呢?(板书:等闲)“只等闲”的意思呢?(板书:只)师:这万水千山,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情,老师还有一个疑惑:课文说远征难,这远征是指什么?(长征)长征到底难在什么地方?(指名说)这真是“远征难”。(板书:远征难)这些困难加在一起使长征之路千难万难,但是红军战士怕不怕?(板书:不怕)红军战士的回答多么坚定。(齐读:不

怕)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乐观英勇)

(1)、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谁来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2)、说诗意:谁来把这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指名说、同桌说)

3、总结学习方法。

(1)、刚才学习诗的第一句,理解这一句,我们做了哪些事情?(指名回答)

(2)、出示学习诗的方法:老师总结了四字学习法,各小组按四字学习法,共同讨论剩下的诗句,不懂的查工具书或问老师。

(三)、学习第二句诗。

1、请汇报一下解决了哪些问题?(指名作答)

五岭是哪五岭?五岭什么样的?你能用图画表示这五岭吗?

2、刚才讲到了乌蒙山,这乌蒙山啊,高2200多米,多么的高大,雄伟,会用图画表示吗?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多么乐观的红军战士,谁来读一读?

(2)、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一行的前四个字,女生读后三个字。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

(四)学习第三句诗。

1、学生汇报。

2、深入感知。

(1)、理解“寒”字。师:意思理解了,我们读诗不仅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出示:大渡河)大渡河河水湍急,13根铁索,高悬于上,长百余米,当年红军的23位勇士,为了让后边的大部队能顺利过桥,他们一手拿着木板扶桥,一手握着铁索匍匐前进,看着这铁索,你认为“寒”从何而来?(指名作答)刚刚讲到的仅仅是地形之寒,请大家来看一段录像,再想想,你们认为“寒”还从何而来?(指名说)当后来的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留有这些勇士的鲜血,飞夺泸定桥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是我们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设的道路,所以说,大渡桥的这个“寒”仅仅是13条铁索难走吗?还有我们的战士的鲜血在那里流淌。

(2)、理解“暖”。

理解了“寒”字,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暖”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说)

(3)、指导朗读:这一句是欢乐之“暖”,后一句是悲壮之“寒”,怎么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四句诗。

1、继续汇报。(指名作答)

篇六:《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唯一的一首律诗。全诗以其极为凝炼的诗行,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再现了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英雄史诗。全诗短短的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万种壮志豪情。它既是中国革命的悲壮史诗,也是中国诗歌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极具意义的红色丰碑。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点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奋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全诗轻松豪迈、气度非凡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表现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各种困难中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只等闲”是对“不怕”的重申和强化,从两个不同角度塑造了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具有强烈浓郁的感情色彩;“远征难”三个字包含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无数困难,既有自然上的艰难险阻,也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党内的分裂;“万水千山”则是对“远征难”的进一步阐述,同时对全诗下一步的展开做好铺垫。在整句的布局上,诗人用“不怕”和“只等闲”将“远征难”和“万水千山”夹到中间,表现出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形成前后句的对称,极富美感。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后面三

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写的是红军对山的征服。作者选取五岭、乌蒙这两座大山,代表红军长征途中所克服的所有山脉,对应的是首联中的“千山”。五岭、乌蒙在作者的视野中,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的审美对象,“腾”和“走”两个动词,使静止的高山峻岭顿时赋予生命跃然纸上。“逶迤”、“磅礴”则极言山的绵延和高大,与“细浪”、“磅礴”形成强烈的对比,愈是表现山的高大绵延,就愈是突出红军对困难的蔑视。五岭山脉重峦峻岭,绵延千里,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翻腾的小细浪;乌蒙山脉挺拔险峻、高耸入云也不过是滚动的小泥球。诗人通过夸张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明是写山,暗是表现红军战士飞越天险、抢夺雄关的威姿,动静结合,明暗相衬,运用的十分巧妙。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的是红军对水的战胜。与上联不同的是,此联作者通过选取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战役,来表现红军将士们的机智和勇敢。金沙江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之间,江面宽阔、水流湍急,蒋介石企图利用金沙江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边境。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后卫部队迂回牵制敌人的情况下,红军主力利用7只小船顺利过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丝毫不亚于金沙江,而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泸定桥的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在红军长征史上都是具有十分典型意义的。“暖”字给人一种温馨喜悦的感觉,是作者借“水拍云崖”的温暖,表达出红军凭机智勇敢,从容渡过金沙江后愉悦欢快的心情;“寒”字给人一种冷峻严酷的感觉,是作者借“桥横铁索”的寒冷,展现出一幅红军凭英勇顽强,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激烈战斗的场面。这对反义的形容词忽暖忽寒,让人产生精神和感情的巨大裂变,起伏跌宕,张驰有致,显示出作者在用词上的精妙传神。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既是对首联的回应,又是对颔联、颈联的承接。岷山千里冰雪的寒冷,却也挡不住红军的欢笑。这是长征胜利

即将到来的欢笑,更是对毛泽东正确军事指挥的肯定。没有首联中“不怕”、“只等闲”的革命精神和颔联颈联中翻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战斗意志,就不会有尾联中红军“尽开颜”。从长征开始到翻越岷山,红军转战11个省,行程两万余里,历经无数苦难,终于从敌人的层层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红军翻越岷山进陕北后,确定了长征的最后目的地,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作者仿佛已经看到三军胜利大会师的欢庆场面,这种喜悦自然更胜一筹。以此作结,使全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全诗从首联开始展开了两条思维主线:一是客观的、现实的:首联中提出长征的“远征难”和“万水千山”;颔联、颈联中分别选取红军长征途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四个地理名称,对应上文的“千山”和“万水”;尾联以千里积雪的岷山结束。这些都显示出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和难以克服的。二是主观的、心理的:首联中的“不怕”、“只等闲”是战略上的乐观精神,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颔联、颈联中提到的红军对各种困难的克服,正是在这种乐观精神的激励下所展现的战斗力量;而尾联所表达的“更喜”、“尽开颜”则是对上文红军乐观精神和战斗力量的肯定,也是对全诗主题的强化和诗意的升华。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了近百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出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而早在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之后,以王明为首的“左”倾主义开始在党内抬头,毛泽东逐渐被排挤出中央政治局,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在第五次“围剿”中,由于博古、李德等中央领导人执行王明的“左”倾主义错误军事路线政策,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阵地战,导致中央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岌岌可危。毛泽东多次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均遭中央拒绝,而且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更是于1934年4月被迫到会昌“休养”。1934年7月,心情郁闷的毛泽东在会昌城外的会昌山上,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而此时中央已经做出了重要的决定,派遣红六军团湖南向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伟大长征就要开始了。

1934年10月,中央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2月,

中央红军经过湘江战役,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遵义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遵义会议之后,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指挥了他平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战役”,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从此以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越过乌蒙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越夹金山、爬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毛泽东在当地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领导建立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决定去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从而确定了长征的最终目的地。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别到达甘肃会宁,同中央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全部结束。

《七律•长征》是一首概括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险、排除万难,行程两万五千里革命英雄壮举的诗篇。全诗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并非一时的即兴之作,是毛泽东心中酝酿已久的作品。

1935年9月17日,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并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追击敌残部战斗的胜利。9月18日翻越常年积雪不化的岷山,进驻甘肃省南部小镇哈达铺,红军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走出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全军上下充满喜悦之情,更重要的是最终确立了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长征胜利就在眼前。毛泽东为革命担忧的“郁闷心情”终于可以坦然了。毛泽东在事后回忆“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激动的心情与强烈的自豪感化为一股巨大的创作热情喷涌而出,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沉寂了八个多月后,终于吟诵出注定要流传千古的史诗绝唱《七律·长征》。

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抵达甘肃省通渭县城。当晚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毛泽东接见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公开朗诵了这首在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一直酝酿在心中的气势磅礴的《长征》诗篇。在随后的联欢晚会上,毛泽东又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这首七律(成仿吾《长征回忆录》2006.6)。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9月29日,为纪念毛泽东《长征》发表65周年,由上海电视台和通渭县人民政府共建的《七律•长征》诗碑(左边刻着长征的路线图,右边刻着《长征》诗篇文本,中间托着一颗闪耀金色光芒的五角星),在毛泽东当年首次吟诵《长征》的所在地“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成为我们永恒的红色记忆。

而提到这首诗的发表与传播就不得不提美国进步记者、著名作家斯诺(Edgar•Snow)及他的一部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的经典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1936年6月,斯诺在宋庆龄的介绍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个采访陕北苏区的外国记者。在陕北苏区,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行长时间的谈话。毛泽东再向斯诺介绍完中国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壮举之后,将这首《七律•长征》抄给了斯诺。在这期间,斯诺还长途跋涉,到边区各地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的军民生活、政治改革、民风民情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收集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1936年10月,斯诺带着四个月采访记录的14本笔记本、30个胶卷回到北平,决心把“这些日子所看到的、所听到而且所学习到的一切,做一番公开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

1937年3月,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印刷出版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整理了埃德加·斯诺发表过的几十篇文章,毛泽东亲自抄写给斯诺的《长征》单独刊登在封三上,题目是《毛泽东所做红军长征诗一首》。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斯诺的英文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引起了世界上的巨大轰动。在这本书的第五编《长征》的结尾处,斯诺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写进了这部著作,“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使这首诗首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人们惊奇的发现被蒋介石称之为土匪头子的毛泽东竟然还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书名改

篇七:《小学生古诗词诵读——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诗文朗诵

女:一部开始于江西瑞金的革命史诗,浩荡着两万五千里的历史长风男:一曲荡气回肠的灵魂交响鸣唱着铁流决堤的磅礴旋律

女:长征,用伟大的迁徙谱写下了浩瀚的历史诗篇{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男:长征,用超人的毅力铸造出了穿越时空的永恒丰碑

全班合:《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

女: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全班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男: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全班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女: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全班合: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更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全班合: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女:长征,碾冰过雪路漫漫{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男:长征,血洒山河换新天

男女合:让我们用满腔的激情,再次唱响这伟大的交响——

全班合: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情刚毅坚定)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不屑一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乐观,凝重)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欣喜,奔放,目光极视远方,双手向上托起)女:长征,造就了一种精神,

男:长征,震惊了两个世纪。

男女合:在新世纪的长征路上,让我们发扬长征精神——

全班合:努力学习,开拓创新!

男女合: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

全班合: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篇八:《长征经典诗句》

长征经典诗句

1.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2.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10.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1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7.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0.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2.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2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2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篇九:《七律长征》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