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财务其它相关>高校贷款政策研究(一)

高校贷款政策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为使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应学生规模的增长,高校普遍采用向银行贷款的方式,使贷款规模发展迅速扩大,但紧随而来的是各项贷款政策及管理的滞后。笔者根据高校贷款的现状,对扩大贷款的成因以及贷款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事前审批、贷款纳入预算管理、加强贷款日常管理、建立制度等多项方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高校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为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一、高校贷款成因
  
  (一)扩招
  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原有的教学条件已不能满足学校增长带来的教学软、硬件方面的需求。新校区的开辟、配套设施的完善,大学基建支出等项目需要投入,致使众多大学在国家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向银行贷款。
  (二)检查、评估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为保障教育质量,不仅实施了普通高校“211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精品工程、精品专业建设及基检查验收,并且要对所有高校分期分批进行周期性的教学水平评估(5年一个周期)。这些检查验收与评估的指标体系,对高校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许多严格要求,这也促进了高校巨额贷款的形成。
  
  二、高校贷款可行性政策依据
  
  1999年12月6日,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在《在教育部200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力度,使学校的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之后,在教育部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三、目前高校贷款的现状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由于银行视高校为优质客户,认为高校贷款没什么风险,放松了贷款的监管,不但没有像企业贷款那样严格把关,连最起码的偿还能力也未作调查评估,缺乏对贷款效益的论证和贷款规模的控制,更缺乏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对于如此大额的贷款,政府对其宏观管理和过程监控滞后,缺乏对高校贷款的用途、效益以及偿还本息的资金来源实行有效的监管,客观上造成了目前高校对贷款重贷轻管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贷款管理办法。
  
  四、高校贷款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在实践中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管部门加强事前审批
  教育部首先要进一步控制高校贷款,加强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贷款审批,在每个学校建立资金模型,对它的收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据此判定它的贷款上限额度,并设置预警指标。在一定指标之下,学校可以自行决定贷款行为。但超过一定指标就需要审批,超过另外一个限度就禁止其贷款。对所有贷款高校实行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凡累计贷款余额达到本校近三年平均总收入10%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必须将所有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送主管部门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委)应会同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对所属高校的贷款备案制度做出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