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当代中国文化>论“以人为本”的期刊发展观(一)

论“以人为本”的期刊发展观(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编辑的视角正确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做嫁衣,扶植新人;以质论稿,不徇私情,做好编辑工作。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编辑工作;期刊发展观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于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哲学倾向。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到“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使人们对“以人为本”有认识上的升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技术期刊的编辑,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从编辑的视角去解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在实践中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做嫁衣,扶植新人;以质论稿,不徇私情,做好编辑工作。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以人为本”的“本”的体现
  
  作为编辑,首先要讲究职业道德。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对职业道德的表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它适应于各行各业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普遍要求。技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有着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技术期刊编辑人员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是公众职业道德要求与编辑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普遍要求,又兼具技术期刊编辑职业的特征。它是技术期刊编辑在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应遵循的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不同的职业道德对不同的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技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是自觉的、自律的,在执行职业道德规范时要从编辑的职业特点出发。其中,爱岗敬业尤为重要。只有热爱编辑职业,才能钻研编辑业务,提高编辑能力,从而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爱岗敬业是编辑职业道德的第一要求。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职业素质上,而职业素质又分别通过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来体现。
  
  (一)职业追求
  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化追求。编辑一旦获得有价值的组稿线索,可以“三顾茅庐”、“立雪程门”,纵然吃了闭门羹也仍不言退;为了自己编发的稿件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不惜在稿件中倾注大量的心血,身为无名英雄却充满创造的快乐,以作者的成功为荣。为了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他们更是充满了创新的欲望。
  
  (二)职业敏感
  编辑的职业敏感既是一种创造性敏感,也是一种市场性敏感。有了这种敏感,编辑在工作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诸如新生长点选题的捕捉、稿件质量的判断等,都会得心应手。敏感来自有准备的头脑。编辑具有的职业敏感,是对文化发展、学术动态和市场变化作认真调查和积极思考的结果。
  
  (三)职业作风
  编辑的职业作风是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凡从事技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人员,都应该拒绝想当然,拒绝侥幸和浮躁,拒绝粗枝大叶。面对稿件,编辑要像战士进入阵地一样全神贯注。编辑要学会独立思考,养成勤查相关专业书籍、技术期刊和工具书的习惯,无论是审稿、加工整理还是读校样,都不能放过一个疑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辑,应以推动文化发展为己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无私奉献。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所在。
  
  二、甘做嫁衣,服务作者读者是“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
  
  “以人为本”实际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技术期刊编辑首先应当尊重人,也就是要尊重作者,爱护读者,这是对他们的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的体现。尊重作者的独立人格,满足读者的需求,平等地对待作者以及作者的创造个性和权利,了解读者的需要,这是编辑工作价值的实现。技术期刊编辑还要学会解放人。所谓“解放人”,就是要帮助作者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的桎梏,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所谓“塑造人”,就是说既要把作者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作者塑造成责任的主体。而甘做嫁衣,扶植新人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从编辑职业角度来看,权衡编辑的价值体现,主要是通过服务作者和读者来实现。
  
  (一)编辑要善于发现、培育作者
  所谓编辑的甘做嫁衣、甘为人梯,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只是编辑们的一种自谦的说法。人梯者,亦有被动与主动之说。被动者,只是为“梯”而已,静候作者踏上来;主动者,则是主动发现作者,把作者扶到梯子上去。发现与培育作者是编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责。发现作者,首先是对人的发现,就是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人的行为的组合。平庸的人模仿,杰出的人创造。编辑的工作首先是要不断地发现那些勇于创造并且善于创造的人。这便需要编辑极具人文精神。
  编辑光是发现作者还不行,还要善于培育作者。培育作者是通过约稿和审读加工来实现的。编辑工作既需要创造精神,又需要“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审读加工是要在作者原稿上花费大量心血,这是编辑的本职份内的工作,自不必说;约稿即组稿阶段,同样要在思想、智慧交流的同时,辅以真诚、热情的服务。譬如,作者接受组稿后,编辑应就写作要求向作者作详细解释;作者开始构思,编辑要与作者作同步思考;作者交出提纲和样稿,编辑要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作者缺少资料,编辑要尽可能提供帮助,等等。有时甚至还包括对作者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被周恩来誉为“出版事业模范”的邹韬奋把“服务精神”列为“生活精神”的内容之一,并把它看作是三联书店的“生命”。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从小失去父母的爱,编辑拍金斯在向他组稿的同时,还像父母一样关心他的健康,照顾他的生活,使他很受感动,更用心于创作。他称拍金斯是“最忠实和最亲密的鼓舞者和朋友”。拍金斯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编辑家,与他的服务精神是分不开的。要具有发现扶持新作者的观念和善良之心,许多编辑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成为非常有影响的人物,可以说,“以人为本”,善待作者,是发现和培养作者的重要途径。
  
  (二)编辑要尊重作者
  在对待投来的稿件中,不要简单地以投稿人以往的学术名气去取舍,而必须真正地看清稿件的真实的学术价值。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其中,尤其要注意那些学术前沿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稿件,应当在第一时间优先利用。在本单位期刊没有成为著名期刊之前,优秀内稿外流实属正常现象。我们能否拢住作者,让作者主动地把优秀的稿件投向自己的期刊,取决于编辑们是否做到了恪守“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热情、真诚地对待作者。这里不妨借用一句俗话,作者理应是编辑的“上帝”,编辑要把“上帝”们聚拢在自己的周围,让他们主动地为自己的这块学术园地浇水、施肥。对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其他稿件,技术期刊编辑要以沙里淘金的精神善待它们,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不打杀,也不奉承。编辑在对某一篇具体文章进行编辑时,要想到这是为作者做嫁衣。编辑向作者陈述编辑部的观点和转述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要在充分尊重作者权益和人格的前提下进行。换句话说,编辑部有权利坚持自己的意见,作者同样有权利不改变自己的看法。这是因为投稿过程是一种民事行为,作者和编辑部是两个平等的、独立的民事行为主体,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从投稿开始,双方就形成了契约,而且是在自愿和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双方都既有自己的权利又有履约的义务,比如作者无权将已发表的稿件另作它投,侵犯编辑部的知识产权;同理,若编辑人员完全无视作者的权利,在未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对作者的文章大动刀斧,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改动,便是对作者权益的侵犯。认为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就在于“改稿”,不改稿编辑的价值就不能体现,这是一种陈旧的观念。在今天这样的法制社会里,这显然是一个误区。编辑部只有理清与作者的关系,才谈得上尊重和责任。所以在决定稿件取舍时应做到:
  (1)态度诚恳,语气委婉。要考虑怎么说作者才容易接受,才有利于调动作者写作的积极性。
  (2)尊重作者的学术观点或艺术见解。只要能言之成理,即使可能引起争议,也要允许其存在;即便编辑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也宜以请教或商量的口气向作者提出,意在请作者再仔细斟酌。
  (3)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退修信中对全局性的修改意见应多花些笔墨,尽量写得详细些;局部性的意见可以写得简要一些,尽管有的意见也很重要。尤其是在退还约请写作的稿件时所写的退稿信,要热情、中肯地对稿件作出评价。不能用刺激甚至挖苦打击的语气,以保护作者的写作积极性。要努力做到退稿不退人,使作者收到退稿信后觉得温暖而不是心灰意冷。对于个别写作动机不正确、写作态度不严肃的作者,也要既热情又严肃地对待,在说明其稿件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委婉地帮助其端正写作态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这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编辑的这种奉献精神、这种德行和与作者交往中的诚信,往往是稳定、扩大作者队伍,获得更多更佳作品资源的力量。
  
  (三)编辑要服务读者、爱护读者
  在对待读者工作中要及时处理读者传达的信息。期刊发行后的一段时间内,编辑部要集中精力关注、搜集读者反馈的读刊信息,以从善如流的态度虚心接受来自读者的批评,并力求在以后的编辑工作中予以改进;有意识地组织读者评刊。读者意见是提高技术期刊质量的重要资源。为充分、合理地利用读者意见,期刊编辑部可定期开展诸如“假如我当主编”之类的活动,请读者对期刊的学术内容、版式、封面设计等评头论足,对有价值的建议还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此外,开辟诸如“读者看法”或“读者信箱”之类栏目,以专门发表读者的声音,也是组织读者评刊的具体方式,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满腔热情地为读者服务。经常会有读者向期刊编辑部提出一些服务要求,如配刊、买书或购物等,编辑应当尽己所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优质的服务,可加强读者对刊物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就是要处理好编辑、作者、读者的关系,调动一切人(投稿者内在水平和撰写合格论文的潜力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