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谈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探析(一)

谈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探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特征功能
  论文摘要:为了研究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社团的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理性探析。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具有自愿性、相对独立性、非赢利性、官民两重性的特征,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加强高校体育工作、推动社会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地掀起了一场“社团革命”,其中折射出的公平、友爱、竞争等精神格外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因而社团数量在成“几何级数”地增长。在纷繁芜杂的高校学生社团种类中,体育社团以其特有的魅力独领风骚。以活动内容为视角,其活动次数、规模和影响范围,均居各学生社团的前茅;从功用效能层面看,它不仅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当之无愧地成为学生社团的主力军。为了促进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健康良好的发展,使其在新时期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其功能与特征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
  目前,关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1)王向东等人认为高校自发体育社团指大学生为体验体育的娱乐性,掌握高水平的运动技术,缓解学习压力,扩大交往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体育团体,其随意性较强,管理松散[1]。(2)刘明明在《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一文指出:高校体育社团是在校内部建立的体育组织和团体,它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的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人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其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2]。(3)在李霞的《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3]一文中,她认为高校体育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一种自发的非正规的、松散的群众性组织。它作为一个团体,源于各团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具有共同的理念与共同的需要,是自由、自发和自主的团体。根据对上述相关文献的解读,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笔者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定义进行如下归纳:“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在高校专业性、学术性的背景下,青年学生为了适应体育生活化的趋势,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各方面的体育需求而成立的非正式群体,是有着既定目标和规范的‘互益性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范畴,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组织。”
  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
  2.1自愿性和相对独立性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社团最基本的属性,又具备自身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可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成立是基于学生自愿与互利的需要,社团章程由会员制定、修改。社团的管理与运作以志愿参与形式为主;经费以自筹为主学校拨款为辅,主要来源于社团成员所交纳的会费及社会赞助。尽管社团组织可以由团学组织创立,受其管理和资助,但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它是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并不隶属于高校团委、学生会。因此,它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2非赢利性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一种非赢利组织,它以互益为宗旨。成员加入社团的目的是获取关乎自身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要,它基于成员利益的需求相聚而成。社团进行的任何收费活动,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而不是在组织管理者之间进行利益分配。再者,它有别于学生创业团队和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创业团队的生成方式多种多样,但终极目的都是创造价值以获得回报。学生勤工助学组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学生通过勤工获取酬劳而达到助学的目的,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提供劳动和给付报酬的交换关系。
  2.3官民两重性
  如前所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具有自愿性和相对独立性,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组织。但从教育部文件的视角来看:学校团委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行政部门的干预也存在其合理性。整体而言,尽管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种类繁多,但发展并不均衡,一些平淡无奇的体育项目未得到普及。因此,团委、学生会或团学组织要担负起宏观调控的重任。与此同时,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办公条件、场地设施、专业指导人员都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
  3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
  3.1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
  3.1.1发挥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
  学年制下的体育课是“千人一面”的“供给制”授课方式,而传统的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带有一些“供给制”的强制色彩,它们都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学分制下的体育课成为“体育超市”,它赋予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任课教师的权利,而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去选择体育项目和活动方式。
  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发挥学生体育特长,培养体育兴趣,提高锻炼身体能力的自由舞台,将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自由地、自主地、尽情地选择。此外,随着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的流向趋于分散,院系、年级、班级等正式组织功能弱化,原有的凝聚力、号召力在减弱。而学生体育社团因具有内部民主、思想自由、关系平等特征,活动内容和方式更加贴近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再加上成员加入社团的自愿性和目标的趋同性,能弥补正式组织所弱化的功能,对性格各异、个性突出的学生更有凝聚力、号召力,也更能发挥学生个人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
  3.1.2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之上,而长期的体育实践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键环节。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并积极参与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来满足自身的身心要求,增强体质,发展能力的自发性的群众组织。体育社团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团员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社团成员在一种和谐、融洽、愉快和充满竞技的活动环境中,使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素养获得全面的发展[4]。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团成员会亲身体会到这一运动价值的所在,它不但能提高其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还能使他们由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某项运动深刻而全面的了解[5],切身认到体育运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固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受益终身。
  3.1.3增强学生身心健康
  目前大学生面对学习、人际、就业以及现实与理想等方面的问题,心理负担日益加重。由于心理调试的水平不高、心理调试的渠道不通畅,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已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意识到的多数也不愿意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由此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甚至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自由、自发、自主的群众性团体[6]。其成员来自高校不同学科、年级,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能通过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正确地认识自我,逐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塑造健全的心理。共同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彼此的沟通交流,鼓励、帮助,从而有效地缓解他们因困惑、苦恼、压抑和不满而形成的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异。
  此外,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和性格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集体项目要求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这有助于改善孤僻、自闭的性格;太极拳、瑜珈、棋牌等项目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活动,稳定情绪;耐力项目能磨练人的意志,培养顽强拼搏的品质;体育娱乐活动可以调节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保持愉快自信的精神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3.1.4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加社团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运用知识,检验真理,提高层次,转化与创新的实践[7]。在开展社团活动,要真实地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团成员将学以致用,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在人力安排上,要对社团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在活动场地、设施的使用上,要与校团委、大学体育部以及相关的部门进行很好的沟通与协商;在资金的筹集和媒体的宣传方面,要直接面对社会与政府机构、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与它们建立广泛的联系。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还要组织成员走出校园,到兄弟院校、到社区、到共建的机关、企业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拓展,并使他们在不断的努力和挫折中对自身评价进行重建。而这样的交流与反馈、行动与反思,使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3.1.5实施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素质教育重点目标。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内容、形式均来源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组织,它突出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因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而社团空间的开放性,社团成员专业的交叉性、年级的层次性、兴趣的共同性,又使其具有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功能。一个学生体育社团从创建、发展到壮大,依靠社团领导及其成员的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好每一项工作。这些能力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无法从课堂学到的,它需要在现实中不断探索、实践,学生体育社团恰恰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