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关于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一)

关于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一)

详细内容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一个省区,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也使高等教育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截至2004年,新疆有普通高等学校28所,其中本科院校11所,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7所;还有成人高校12所。全区高校培养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开发建设新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与全国同步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全区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由1998年的4.6万人(含兵团1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16.31万人(含兵团2.7万人),净增254.6%,在校研究生由747人(含兵团57人)增长到5120人(含兵团694人),净增585.4%。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8%提高到2004年的18.1%。全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高等教育投入总量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据统计,1998年至2004年区属12所本、专科院校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0.3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14亿元,占10.5%;地方财政投入1.44亿元,占7.1%;学校贷款、自筹16.75亿元,占82.4%。普通高校占地面积由13590亩增加到26692亩;校舍建筑面积由223万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44平方米)增加到559万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72平方米),年均增加56万平方米。
  (三)加快学科调整建设力度,增强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目前全区高校共开设本科专业137种,覆盖全国本科专业数的55%,开设专科专业240种。2003年确立了25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新疆大学的两个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四个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全区高校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5个博士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10个硕士点。
  (四)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稳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1999年至2003年,区属高校成果中已被鉴定的达179项,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奖励的优秀科技成果达146项;申请专利93件,其中已获得批准的达55件。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也大为提升,部分成果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区普通高校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由1998年的851人增长到2003年的1552人,净增82%;教师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由2142人增长到3672人,净增71%。先后有400余名教师通过国家和地方两级公派到国外留学进修,其中85%以上已经回国,成为高校教学骨干。高校引入竞争机制推进用人、分配制度改革,多数高校制定了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津贴制度,拉开了收入分配档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六)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关心资助贫困学生。从1995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拨出1000万元作为助学金补助专款,其中80%用于资助农、林、师范和艰苦专业的学生,享受补助人数年均3万余人。从1996年开始,自治区财政每年拨出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高校特困生完成学业,1998年以来累计拨付资金90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人次。2000年以来,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50万元,受助学生3800人。从2002年开始,每年有4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高校也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平均每年从学费收入中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
  (七)积极引导就业,强化就业导向。近年来,自治区各高校积极做好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并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2001-2003年,从就业率看,毕业研究生累计1153人,就业率分别达到100%、94%和93.4%;普通本、专科生累计毕业5713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85%和77%,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0%、59%和70%。
  (八)加强学校管理,确保高校稳定。面对高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的态势,各高校一手抓教学管理,一手抓高校稳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分裂教育,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净化讲坛、清理教材、整顿教师队伍,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自治区大局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新疆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困难和矛盾

  (一)规模扩张与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经过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扩招和近些年的稳步发展,全区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及校均规模日益扩大,本科院校校均规模超过万人,师生比由1998年的1∶7上升到2004年的1∶20,从而使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和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规模的扩张更加突显了原本十分紧张的投入,形成目前工资靠财政、运转靠学费、发展靠贷款的局面。1998-2003年全区财政预算内高校经费尽管有所增加,但人头费支出就占了78%,公用经费严重短缺。2001-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平均支出分别为6816元、6177元,而新疆地方高校为2162元、2681元,在全国31个省区排名倒数第二位。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为2613元、2453元,而新疆为346元、539元。2003年又降至286元,在全国排倒数第一、第二位。一些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未能达标,其中最主要的是生均仪器设备值和生均图书资料两项。此外,生师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以及计算机配置也有很多院校不达标。另外,学生欠费人数逐年有所增加,因而影响到高校经费的正常运转。
  (二)数量发展与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2004年全区普通高校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仅占20.56%,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30%相差近10个百分点。全区高校生均仪器设备值仅为3429元,而全国为6080元。因实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和落后,许多高校存在着理论课教学比重大、实验课教学比重小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的实验室设备不仅落后于科技发展的水平,也落后市场和企业的水平。产学研脱节,科研贡献率不高。高校科研大多围绕教学进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不多,还未能形成科研优势,未能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科研基地。据统计,全国高校对科技的贡献率平均为60%以上,而自治区高校的贡献率不足30%。另外,因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差距,加之使用不同语言授课,导致民汉语言学生用两个标准进入高校学习,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以两个标准毕业,而面对就业市场,毕业生却要面临同一用人标准的竞争和筛选。近三年,大专以上少数民族毕业生偏低就是一个信号。当然,提高就业率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学科专业调整与产业对接之间的矛盾。由于受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一些急需的新增学科专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大部分学科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科研究方向分散,有待进一步规划和凝炼;学科建设又受到经费投入不足的制约,难以尽快提升水平,形成规模。除新疆大学文科基地外,自治区其它高校尚未有国家级学科基地,省部级共建实验室刚刚起步,共享机制不健全,建设任务艰巨。特别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由于受自身规律的作用,难以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不同程度地出现滞后,而有的学校又盲目追随市场设专业,急于求成导致学科雷同、培养质量不高。从总体上来看,全区高校学科专业面较广但整体实力水平不高,与新疆产业结构发展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关联度不强,尚未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专业。
  (四)稳定现有人才与引进急需人才之间的矛盾。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之所。然而全区高校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据对区内10所高校的调查,1998-2003年共流失教师1017人,按学历划分:硕士研究生流失223人,占流失人数21.9%;博士研究生流失60人,占现有博士人数的35.5%;按职称划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流失253人,占25%。同时全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总体培养规模小,远不能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稳定和留住人才,全区多数学校参照内地高校的做法,采取了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津贴制度,但同内地高校与区内保险、电信、电力等收入较高行业相比,高校教师的收入仍然偏低,况且不同高校之间教师的收入也存在较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