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一)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班级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代写论文的主要阵地。随着高校内部外部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班级的功能在弱化,学生社团的影响在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校;管理;思想教育;问题;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研究学生社团中的管理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社团在思想教育中的功能日显突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遭遇挑战,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大。由于班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正在逐渐变小,学生社团在思想教育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1.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面广、人多。据调查显示,一般高校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社团,6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社团,有的高校甚至达到87%。如北京大学有103个社团,清华大学有67个社团,人民大学有65个,北师大有50多个,湖北大学有55个[1]。这些社团中很多都是跨院系的校级社团,社团成员来源广,往往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有的大学生还同时参加二个或三个以上的社团,不同的社团成员互相交叉重叠。
  2.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尤其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学校教育的影响,是促使其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但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出现了一些问题。统计资料表明:大学毕业生在头一年内不适应工作需求的占28.14%,第二年还不适应工作要求的占11.4%,第三年还有6.2%的学生不适应工作需求[2]。这种状况显然是社会化任务没有完成,遇到障碍的表现。而社团组织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场所和基地。因为高校的社团组织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班的组织系统,为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平等接触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能力,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在与他人、社会的接触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才干,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锻炼了自我,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加速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3.社团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传统行政班级是以专业、年级为基础划分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和依赖专业班集体来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思维模式,“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就是其通常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强化。在丰富的社会生活面前,空洞的说教、单向式灌输已失去其原有的功效。随着高教改革特别是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班集体的功能面临挑战,学生社团已成为大学生课外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中去,渗透到社团管理和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社团可作为学分制下班级外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载体,理由如下:其一,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将德育寓于社团文化之中,会使德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现在全国高校中,已有2000多个学习、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校级学生理论社团[3]。其中,北京高校已建有六十多个学生理论社团[4]。理论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其二,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突出渗透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像“两课”这样的“显著课程”起到重要作用外,还应注意“隐蔽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作用。渗透性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于其他专业知识教育中,形成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外高校的特点。利用现在学生主体意识强的特点,通过社团活动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条件,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通过社团活动得以释放,采取启发式的引导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克服原来单调枯燥的不足,学生更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二、目前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普遍实施,班级概念日益淡化,学生社团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但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看,目前学生社团管理和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1.价值取向偏移。目前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出现了忽视或者说实质上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其一,重视政治活动的多样性,忽视政治活动的目的性。一些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也充斥着趣味性、娱乐性和功利性,忽视了理论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和严肃性。其二,文化品位不高,低俗文化有存在的空间。由于一些学生社团单纯追求扩大社团的影响面,把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变成了迎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甚至出现非个性化、非审美和非文明化的倾向。“娱乐型、消遣型和商业型是当前社团文化的突出特点,但这不应该成为社团文化的主流,青年大学生所创造的社团文化应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青年文化和社会文化,应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育人功能”[5]。其三,学生社团出现商业化倾向。大学生社团作为新兴的广告资源,不可估量的动态媒体,已越来越受到精明商家的青睐。学生社团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也积极谋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有些企业事业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出资在高校建立符合他们要求的、以吸引学生自愿参加并事前约定就业方向为形式的大学生社团组织。由于单纯注重经济效益,部分社团被企业所利用,成为企业在校内推销产品和进行营利性活动的附属组织机构,导致过多的商业氛围进入校园,浊化了校园相对纯净的学习氛围。
  2.社团管理不够规范。首先,有的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混乱。许多学生社团组织机构不完备,社团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或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科学、流于形式;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没有具体 的活动计划等;有的学生社团经费管理比较混乱;有的社团干部选拔不够规范。其次,学生社团的外部管理也不够规范。现在有些高校对社团的管理是靠经验,没有基本的管理制度。比如没有比较完善的成立审批、年度审核、活动申报等基本制度。社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对社团的成立审批关没有把好造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存在较多问题的学生社团往往是新成立不久的社团。除了社团负责人经验不足外,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好社团成立审批关,以至于社团新近成立就显现出定位、体制、指导、经费等基本条件的缺失[6]。再次,缺乏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批评、缺乏及时地纠正整改。还有社团干部不能享受学生干部的待遇等。
  3.社团思想教育薄弱。由于社团干部和成员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社团在活动方向、内容和方式上有时易失去正确方向,严重的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社团的自主性带来的“随意性”易使社团在原则性、方向性等问题上出漏洞。现在虽然有些高校在进行党团工作进社团的试点,但按照中央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覆盖到所有的学生社团,同全面覆盖这个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一,社团骨干作用欠缺。由于社团精英领导作用十分突出,社团的兴衰成败往往由社团的领导人决定,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十分普遍。但有的社团负责人却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社团的组建就带有功利色彩;有的学生组建社团只为表现自己;有的学生组建社团是为了入党、受表彰等。还有个别社团的负责人拉帮结派,搞裙带关系,在社团换届时任人唯亲等等。第二,思想教育未落到实处。有的社团没有指导老师。按现在的机制,年级辅导员不能参与社团事务,而院团委书记陷入繁忙的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社团管理和教育。第三,社团党建工作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