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工作模式探索(一)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工作模式探索(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地位和性质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将转移到重视人的服务和人的价值上来。不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还要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借阅环境。?
  [关健词]互联网 图书馆 以人为本 管理机制
  
  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原有的工作模式必须重新调整,工作重心向服务方面转移。一方面,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使读者公平获得文献信息,应主动传递信息给读者,改变图书馆被动服务的状态。另一方面应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帮助优秀人才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馆员,提高馆员的法律意识,加强系统馆员的培养。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1.满足个性化需求。“服务第一,读者至上”是多年不变的服务宗旨,但是因为受到馆藏文献数量及购书经费的限制,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仅停留在满足大多数读者的一般需求的目标上。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为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根本保证。只要我们深入读者,做好信息调查研究,组织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做好网络导航,不断地把过滤整理好的信息按读者需求方式传递给读者,就能够改变过去以满足大多数读者一般要求的现状,从而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目前图书馆界普遍存在着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的信息知识提供能力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而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因素就是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相对较差,业务水平低,即使有很好的服务态度,也无法为读者解难释疑。这与多年来图书馆存在的实际情况分不开,传统的观念认为书库管理、阅览管理什么人都可以做,安排大学生、图书馆业务骨干去做这样的工作是大材小用。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了我们的管理工作徘徊在趋于定量管理,而对质的要求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随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社会化,图书馆事务性处理业务逐渐减少,为图书馆业务骨干从事第一线读者工作提供了条件,有针对性地解决读者提出的个别性问题也成为可能。
  2.读者公平获得文献信息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人们通常认为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有别于大中专院校图书馆,但随着技术的进展,相同的服务和产品正成功地适应原来并不相似的读者需求,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类型方面的差别逐渐消失,新技术正在并将继续改变图书馆的服务思想。高校图书馆应改变过去按读者群(教师、学生) 划分阅览室与规划藏书布局的管理办法,让读者在一种和谐公平的秩序中感受运用文献信息带来的利益。图书馆向每一种思维方式大开方便之门,这样既有利于人类的科技创新,也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作为一个开放信息服务系统,在提供文献和信息服务方面,正在出现从“藏”到“用”这一观念上的转变,收藏不再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上来。按读者群划分利用文献管理方法是以“藏”为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最大的图书馆相匹敌,为图书馆提供公平服务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读者公平获得文献信息的权利将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