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族制经营模式现实合理性的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从路径依赖、信任资源角度论证了家族制经营模式存在的合理性,经由家族制经营模式对最优决策和新型企业文化的生成,对家族制经营模式予以重新的中性界定,论证了企业家族制经营模式的合理性更多的依赖于现实情境的共同作用而非理论的简单肯否。
关键词:家族制;路径依赖;信任资源
1 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模式现实合理性的理论分析
1.1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
(1)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转型对初始所有权结构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初始制度安排一旦形成后,会形成与初始制度安排共生共荣的组织和集团,他们对这种制度有着强烈的需求,总是努力去维护和强化这一制度,使它沿着既定的轨道持续下去。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治理采取的初始制度安排是典型的家族主导型,在这种情况下,家族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企业制度变迁损害了家族成员的利益时,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他们将阻碍制度的变迁。
这种对初始产权结构的过度依赖使得公司治理停留在原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合一”的原始模式之中,初始所有权的持久存在直接制约着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壮大和运行效率。
(2)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转型对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
诺斯将非正规约束的文化视为路径依赖性的重要来源。中国文化传统众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注重关系网络,而较少按法律、契约办事。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反映在民营企业中便是:企业主是这个企业的核心,环绕着这个核心的是与企业主有血缘关系的管理层,再向外推进,则是更低级的管理人员和具体的工作人员。这样一个组织结构的运转靠的不是一般的业务关系,而是特殊的人际关系,即家族的亲属关系。在企业的经营理念中,经营者“一把手”观念根深蒂固,亲属网、关系网在企业中具有强大的支配力量。在这种企业文化基础上,强调分权与制衡的治理结构显然缺乏生长壮大的文化环境。
(3)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转型对企业家行为倾向的路径依赖。
企业是在企业家的领导下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证明企业家的市场存在的一种载体,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对企业的绩效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整体层面看,企业存在本身不仅是企业家行为选择的具体表征,而且是过去时段内企业家行为选择的直接结果。作为企业家的选择行为,更多的是企业家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和行为偏好的综合作用。基于民营企业家在创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偏好。
1.2 基于信任资源的分析
通过考察民营企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在以家和家族为核心的特殊信任机制的基础上,我国社会发展出了一整套超越狭隘的家族信任的规则,即泛家族的信任资源。泛家族信任的演进机制是:中国人在合作互动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地将与他们有着联系的外人予以“家人化”,信任边界在不断扩展着。近代以来的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主要是得到了传统社会信任资源的有力支撑。这种社会信任资源的特征是: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以家族及泛家族信任为核心内容的伦理信用规则,以及以这种规则所形成的帮、会、社等社会关系网络。尽管这种伦理信任并未能支撑中国的传统企业成长为现代化大企业,但这不明证明这种特殊信任机制的无力,可能的解释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中的人治特征的伦理信任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融资的广度和有效度,低于在市场经济中的契约化的制度信任的条件下的企业融资。
2 民营企业家族制经营模式现实合理性的实践分析
2.1 家族制经营模式的产权制度保证了最优决策的制度可能性
家族制企业产权制度的特征是家族成员拥有企业财产所有权,而这种产权制度比较有利于企业在制度层面做出最优决策。即产权制度通过对决策者的约束,使得决策者必须对决策的后果负责,这种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产权制度是减少企业决策失误的重要保证。相对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理式公司,这个特征就更加明显。
在市场中,人与人之间以交易制度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制度化的社会交易网络,而在家族企业内部,基于家族成员之间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形成了人格化的交易网络。这两种交易网络相比较,后者比前者的交易范围要窄许多,但家族成员间共同的价值取向降低了企业内的委托——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用制度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家族成员及其之间的忠诚关系作为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资源进入企业,家族伦理约束简化了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这时家族企业就能成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所以,从产权制度层面来说,家族企业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