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研究>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一)

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入手,就内控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内控制度建设应包含的具体内容、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企业; 内控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责权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它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
  
  一、内控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合规原则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务实合法、积极灵活地制定本企业的内控制度。
  (二)相互牵制原则
  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使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
  (三)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要合理地测算出控制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内控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即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就要求内控在全面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控制,同时要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高效率运作,低成本支出,使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能良性发展,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协调配合原则
  在内部控制中相互牵制是基础,协调配合是升华,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为此,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保证经营管理活动连续、有效地进行。
  (五)整体结构原则
  各个控制点设立要齐全,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控制之下,点点相连、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同时建立必要的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随时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不适合的控制点,以保证整个内控体系的控制点连成一片,使各部门具体控制的分目标与企业整体控制的总目标相一致。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组织机构内控制度
  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为了便于内控作用的发挥,横向控制上,要求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纵向控制上,需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二)货币资金内控制度
  企业的货币资金要按现金管理办法,建立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包括现金定额制度、现金管理牵制制度、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制度、现金支付审核制度。建立主管领导定期查库制度、银行对账制度,并明确货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
  (三) 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预算的编制与审查,使企业财务预算更具科学性;二是严格预算的执行,这是财务预算的重要环节;三是做好财务预算的调整,这是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的重要措施;四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要定期加强财务预算的检查与监督。
  (四)成本费用内控制度
  一是对企业内部费用制定相应的定额,加强费用定额的管理;二是对费用支付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并按预算拨付各项费用支出;三是建立费用支付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对费用支出要按审批权限和程序,由审批人审批并按审批程序办理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