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汉语言文学>也论“回”与“次”(一)

也论“回”与“次”(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回; 次; 差异
  论文摘要:本文就仝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发表了仝国斌先生《论“回”与“次”》[1]一文(以下简称“仝文”),仝文谈到现代汉语“回”与“次”的区别时,用语义的重新调整来解释人们运用动量词语时的主观取向,认为“回”与“次”原有的客观意义决定了二者的区别是有[+过程]与[-过程]的对立,对二者的选用主要决定于人们表达动量时的主观取向:如果说话人主观上强调动作过程,则用“回”;反之则用“次”。笔者读后,获益良多,然又觉此问题尚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故不揣冒昧,补论于后,以就教于仝先生及诸位学界前辈时贤。
  
  一、 关于古汉语中的动量词“回”与“次”
  (一) 唐宋时期“回”与“次”的语义功能
  仝文说“‘回’和‘次’表动量的用法唐宋时开始大量出现,二者的分工是明确的。‘回’表示折返的回数,折返一次为一回。”
  其实,“表示折返的回数”只是动量词“回”最原始的用法,它早在唐代就能大量用于与“折返”义无关的动词,仅仅表示动作行为重复出现的次数,[2]如:
  (1)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2) 今朝一酌临寒水,此地三回别故人。(白居易・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卿考功崔郎中)
  (3) 一回落第一宁亲,多是途中过却春。(杜荀鹤・下第东归道中作)
  “数词+回”在以上用例中皆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
  唐代之后,“回”一直沿着“表动作发生次数”的方向发展,到宋朝时期,它的主要用法与“次”一样都仅仅起着表示动作发生次数的作用。[3] 如:
  (4) 几回扯了又重按。(柳永・西江月)
  (5) 几回过月下,先种瑶草。(彭履道・疏影)
  (6) 临去也,嘱咐了千回万次。(董西厢,8)
  (7) 但恁么学,如秀才及第一回,从此是官人心。(古尊宿语录,33)
  至于动量词“次”,自它产生一直到现代汉语中,它的主要功能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3] 如:
  (8) 三次论诤退,其志亦刚强。(张籍《祭退之》)
  (9) 师经十七次问,牙祗如此答。(五灯会元,10)
  可见,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次”就是一对近义词,当时它们绝大部分的称量对象都是重合的,而并不如仝文所言的“分工明确”。
  (二) 动量词“回”表短时量用法的产生及发展
  仝文说“‘回’强调动作过程的完整,映射动作的复杂性,有长时意味,主观意义中有[+过程]含义;‘次’强调动作的发生,映射动作的有无,有短时意味,主观意义可记为[-过程]。由于有[+过程]与[-过程]的对立,用‘回’来计数的动作动词要么是过程动词,要么动词前出现与主观量大相应的修饰语,这时的‘回’不好换成‘次’”,之后便列举如下用例来证明“回”的[+过程]性:
  *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功夫,只捉到三四个。(鲁迅・阿Q正传)
  *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鲁迅・社戏)
  * 丁医生将那些点心仔细看了一回,摇着头,一点也不吃。(茅盾・子夜)
  * 伊于是不由地蹲下身去,……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鲁迅・补天)
  其实,以上用例正好反映了动量词“回”的另一种用法:表示时间不长,大致相当于表短时量的“会”。
  据研究,动量词“回”自元代开始就产生了表示短时量的用法,如:
  (10) 丁宁说了一回,分明听了半日,交付与价钞先伶俐。(高安道:般涉调・哨遍・皮匠说谎)
  (11) 兀那道旁边一个妇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儿,将那孩儿放在地上,哭一回去了;他行数十步可又回来,抱起那孩儿来又啼哭。(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2)
  (12) 先打着文状元,踌躇一回,把鞭梢挡住绣球;第二打着武状元,接了丝鞭,成其佳配。(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4)
  例(10)先是“丁宁说了一回”,后面接着说“分明听了半日”,显然,其中“一回”与“半日”一样都表示时间段。根据上下文,例(11)(12)中的“一回”皆表示相应动作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
  动量词“回”之所以在元代发展出表示短时量的用法,一方面与它自身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当与它的近义词“会”类同引申发展的规律有关。[4]
  这样,自元代始,动量词“回”在表示动作次数的同时,它还能大量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仝文所说的“强调动作过程的完整”“主观意义中有[+过程]含义”。动量词“回”的这一用法在元明清时期发展颇为迅速,曾经一度超过了专表短时量的“会”;直到1949年前后,它的这种用法才渐渐隐退至吴方言等一些方言区域(金桂桃2007),于是其主要用法又退回至“表示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仝文所列举的用例,其作者(鲁迅和茅盾)正属吴方言区。从仝先生所列举的用例及其论证、结合动量词“回”的历时发展看来,仝文是在分析现代汉语“回”某些方言用法的基础上,总结出“回”与“次”的区别,而不是就“回”的普遍用法而言的。
  
  二、 现代汉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等方面没有差异
  (一) 从仝文的论证来看
  仝文将“回”与“次”的差异概括为以下几点(下面各种差异皆为仝文所持,带“●”号的全是仝文相应的例据),可是根据我们所搜集到的语料及语感,仝文所列举的每一种差异都不存在。为了便于比较,下面先引述仝文所归纳的差异及主要例证,然后再列举我们的用例或理据。
  1. “用‘回’来计数的动作动词要么是过程动词,要么动词前出现与主观量大相应的修饰语,这时的‘回’不好换成‘次’”(用例是前文带“●”号的几个例句)
  上文已说过,动量词“回”的这种用法实际上是表示短时量,出现在鲁迅作品中是动量词“回”表短时量用法在现代吴方言区内得以保留的表现。
  2. “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即使是过程动词,也用‘次’不用‘回’”:
  * 那年夏天,义父嘉和带着他游历了一次浙江。(王旭烽・筑草为城)
  “游历”是过程动词,仝文认为上例用“次”不用“回”的原因是因为上例只“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其实动量词“回”也有此用法,如:
  (13) 他忽然有了一个愿望,那就是营造一个这样的世界,亲自游历一回。(驴性不改・那个超人就是我)
  (14) 三日前,她已在死亡边缘游历了一回,她几乎要死了。(博客文章・望春风)
  例(13)(14)皆只强调动作发生的次数,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但是都用“回”却不用“次”。可见仝文所说的“回”“次”的这条差异不存在。

  3. “这种情形同样可以含有与主观量大相应的修饰语”:
  * 王主任就把树五斤叫到屋子里,心平气和地与他长聊了一次。(衣向东・老营盘)
  根据上下文,这里的“这种情形”应该是指上文说的“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完整表达应该是“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显动作过程始终,即使是含有主观量大相应的修饰语,也用‘次’不用‘回’。”可是我们发现“回”同样可以用于这种情形,如:
  (15) 今天下午,父亲突然打电话过来。记得是前两天才长聊过一回,算来联系得比较的紧密了,所以我就问他,老爸,有什么事啊?(博客文章・背后是花园)
  (16) 我和“憨大”阿哥陪在外婆身边,等外婆睡着以后,他跟我难得地长聊了一回。也就是那一回,让我对“憨大”阿哥改变了看法。(秋叶《憨大阿哥》)
  根据语境,例(15)(16)中的“回”皆只强调动作的发生,不隐现动作过程始终。其中例(15)是说“前两天才长聊过一回”,今天又打来电话,“算是联系得比较的紧密了”,可见“一回”指的是打电话的次数;例(16)先说“长聊了一回”,后用“那一回”复指,显然“回”在这里也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
  4. “有短时意味的动作,如果说话人主观上不强调动作过程,用‘次’不用‘回’。这种情形里瞬时动词最为典型”:
  * 父亲说到这里,琴抬了一次头,很快地望了父亲一眼,又把头低下了。(石钟山・父亲进城)
  其实,如果说话人主观上不强调动作过程,有短时意味的动作也可以用“回”,如:
  (17) 知道了还回来,你还是爹的儿子。爹是属龙的,你让爹又抬了一回头,爹知足了。(胡学文《龙抬头》)
  (18) 他探照灯样地把目光都放到她的身上,对此樊红霞当然是一无所知,从她过桥走到盘龙巷巷口,只抬了一回头。(戴沙牛《广州情歌》)
  例(17)(18)的说话人主观上皆不强调动作过程,但是却都用了“回”。
  5. “有得失义的动词大致属于此类”:
  * 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他失去了一次晋爵的机会。(霍达・补天裂)
  这里的“此类”应该是指“如果说话人主观上不强调动作过程,用‘次’不用‘回’”。实际上,这种情形也可以用“回”,如:
  (19) 我想我要是走得快点,不就会失去了一回和馆长沟通关系的好机会吗,幸亏遇上了。(梦想《另有所图》)
  (20) 马凡:不是我说你,你就不能失去理智一回?(博客文章・阳光总在胡搞后)
  例(19)(20)中的“回”皆只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
  6. “隐显动作过程但仍有短时意味的动作通常也用‘次’不用‘回’”:
  * 他放下电话,又重新拨了一次,耐心的等着,那边还是没有反应。(谌容・梦中的河)
  实际上这种情形也能用“回”,如:
  (21) 半夜,我被一种声响惊醒,有人在外间屋打电话。我听到号码盘一圈圈转动的“哒哒”声,但拔完号又没人说话,稍待片刻,号码盘又重新拨了一回,仍不见人讲话。(若冰毒笑《玩的就是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