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集中核算的调研报告(一)
详细内容
城关镇地处澄城县县城驻地,是我县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的交流中心。辖11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社区和16个基层单位,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88亩,总人口865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464人。2005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5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906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843万元。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举措。我镇自2002年7月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以来,对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工作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任何一项改革,开始都要“跌跌撞撞”的走一段坎坷路,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只要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注重在实践中及时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条件尚未成熟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现就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个人一点看法和建议,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一、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效
1、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单位的银行帐户,由核算中心在各乡镇信用社开设了统一的帐户,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全面掌握了单位的资金流向。在支出时,由核算中心负责审核各单位的原始凭证,并按资金的不同来源和支出内容按统一的口径办理资金结报,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同时每月定期向县财政局报送报表和帐册。改变了过去单位会计在核算时随意或有意改变收入截留、转移收入、改变资金用途、任意使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领导决策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2、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所对乡镇单位的支出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每笔业务都要经主管领导审批、财政所长审核盖章、核算中心审核票据并支付的合理程序。找到了一个监督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改变了单位过去财务的暗箱操作为现在的阳光作业。由于单位的每一次支出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的严格审核,不合规定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那些超范围,超标准,变相搞福利的违纪、违规支出坚决予以拒付。这种“单位用钱,财政管理”的方式,不仅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待遇攀比,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3、强化了财政支出的监督,提高了理财水平。
集中支付、统一核算拓展了财政管理职能。财政所对预算资金的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管理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特别是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集中核算前,由财政拨给单位后,由单位自行安排使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效益如何只有在事后监督检查时了解,因此,对于一些移用、挪用、乱支现象,即是被查出,但总因既成事实,无从处理。集中核算后,中心对单位各专项支出按照支出项目内容分别核算,并对支出内容与项目是否相符进行审核,有效地监督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全过程,解决了财政监督与管理上的“缺位”、“滞后”问题,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有效地杜绝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乱支滥用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和核算不全面。
由于各单位的业务情况不同,往来款项错综复杂,五花百门,所以对往来款很难做到纳入集中核算,因此,少数单位存在侥幸心里,在往来款中,混杂着很多隐性收入,有的单位甚至将上级补助资金,也隐蔽在往来款中核算,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管理。
2、会计主体问题。
目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是财政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没有法人资格,也不是会计主体,其职能无非是集中替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中介代理机构的行为,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预算编制、理财机制仍是单位。给工作带来许多弊端,如部分乡镇领导和报账员不愿得罪人,没有很好把关,把矛盾转移给核心中心,将一些明知不符合规定的支出也送核算中心结报。
3、费用开支的审核难把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目前费用开支标准比较混乱,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有之,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有之,地方各自制定的也有之,到底哪些可以执行,哪些不可以执行,核算中心难以把握。另外,现行有些开支标准又太低,不符合实际,有些合理的支出又没有规定具体标准,因此,各单位支出结报的标准很不统一,核算中心难以掌握。
4、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设报账员,取消了出纳和会计岗位。有些单位认为报账员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因此把原财会人员调离岗位,而把一些不熟悉财务的人员安排到报账员岗位,有的还是兼职的,因此给中心和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等一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