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综合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提出对公允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思考
1 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程
会计上最早提及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53年发布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该公告要求把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计量的依据,用来说明和解释企业合并中的购买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境内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之前这些金融机构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却仍显示着“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这一事件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即会计到底能否为相关利益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争论的结果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得到了确立。1998年6月,FASB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SFAS133),要求所有持有待交易或可供出售的衍生产品、债券、股票等使用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底和2007年初,FASB先后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和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SFAS159),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与美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发展相对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所颁布的41项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已颁布的7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也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2005年9月,IASB在其日程表上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以开发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为主体以公允价值计量其资产和负债提供指南。同时IASB和FASB还在有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联合项目中,继续深入地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问题。
2 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自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着手制定有关公允价值确认与计量的财务会计准则以来,在美国及世界主要国家,支持和反对公允价值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歇过。支持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表不具有相关性,因为它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与当前价值相关的信息。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对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现行会计模式的极端背离,公允价值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不具有可靠性,因为这些信息并非建立在正常交易基础之上。
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者们认为,与历史成本相比,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公允价值对决策者来说其更具有相关性。首先,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信息只能反映获得该资产或负债时的价值,不能反映其价值的变化。而公允价值计量却为那些对资产、负债的当前价值而非过去成本感兴趣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提供了相关的有效信息,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而,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其次,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会使相同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因获得的时间不同、持有目的不同而不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相同资产或负债的计量是相同的,避免了资产或负债计量中一些武断的标准,大大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怀疑是阻碍公允价值应用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这种怀疑并不是基于公允价值本身,而是基于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复杂性及所得到金额的不确定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反对者们认为,历史成本会计报表比公允价值会计报表更具可靠性,因为历史成本会计数据,不是对当前价值的估计,而是由实际成交价构成的,具有事后验证的可靠性特点。而公允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直接获取的,需要估算和验证,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其主观随意性较大,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此外,来自公允价值的波动性也有损其可靠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建立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之上的,两者不可或缺。IASC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论述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信息要有用,还必须可靠。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信息可能会具有相关性,而在性质或反映上却不可靠,致使确认这种信息有可能使人发生误解。”由于存在不确定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往往相互冲突,这就需要会计主体根据不同的环境,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保证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有用。事实上,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并不要求提供绝对可靠的信息,因为任何计量都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信息,而且信息都是有成本的,只要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做到合理可靠,就仍然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是通过提高真实性来提高相关性的,它对资产持有利得和损失的确认、计量主要是依据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因而是比较可靠的。正如IASC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到的,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会计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损害其可靠性。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具有相关性,而且具有可靠性。
3 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3.1 公允价值计量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或帮凶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对资产按市价过分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对加重金融危机推波助澜。如,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2008年9月23日在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的信中指出,SFAS.57及其他相关规定存在缺陷,采用公允价值加剧了美国的危机。60名国会议员于2008年9月30日联名写信给美国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这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有专家分析,真正让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是增收保证金的机制。无论是否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骨子里是信用危机的金融危机都不会自动消退。事实上,公允价值计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捕获市场波动的影响,尽其所能做到信息的透明性,有效减少金融机构及其交易人员掩饰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尤其是某些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金融机构及其交易人员使用历史成本误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情形。停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体系反而会创造出一个对投资者隐瞒可能损失的“黑匣子”,令投资者更加不知所措。鉴于呼吁停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政治家、银行家们并未找到可行的替代方法,有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公允价值,仍是当前不可替代的资产价值计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