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一)
详细内容
[摘要]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主要途径有三: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只要能结合教学坚持不懈地沿着这个途径走下去,就能在教会学生会学的同时,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会教的反思型教师。
[关键词]教师;反思;自我培养
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但最为有效的途径还是自我培养;因为自我培养较之其他方式而言,更为经常、具体且具有针对性,能伴随着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而进行。反思是与自我的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反思是自我反思,决不是他人所能代替的。没有反思的经验是偏狭而肤浅的,是不能使教师得到很好培养与发展的。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教师把经验与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生、社会的期待结合起来,才能促使自己逐步成长。可见,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应该还是自我培养。那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呢?
一、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只有在反思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而对其中的永久性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要认识解决教学问题的“永久性东西”,就要进行教学反思;这既是自我培养的需要,也是探索教学规律的需要。教学反思主要是对教师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反思。怎样选择运用教学策略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研究认为,反思时要依据两条规律。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对教学策略的适合程度就不一样。如:写作教学,第一学段称为写话,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乐于作文,主要应采用看看、做做、想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我手写我看,我手写我做,我手写我想;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作文,主要应采用想象作文的策略,让学生写自己的联想、幻想、梦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第四学段称为写作,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个性作文,主要应采用自主作文的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找到自己的独特感受,自主拟题,写自己心灵深处的生命之歌,少写命题作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如果发现采用的教学策略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不管他人运用得如何有效,不管这策略多么高超巧妙,都要及时进行调整,迅速换用新的教学策略,以适合学生的学习,因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内容的教学,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阅读,应主要运用朗读与默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写作,应主要运用自主写作的策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己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口语交际,应主要采用情境互动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如若不顾学科学习规律,也不管学习内容的异同,一味地赶时髦或所有学习内容都唱“同一首歌”,学习效果决不会好。通过反思,必须在教学中迅速改进,在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前提下,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适合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教与学才可能“双赢”。
可见,不管何种教学实践,教师都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只有遵循这两条规律,教师才能在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教学,才能在教学反思实践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