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试析《南京教育史》绪论(一)

试析《南京教育史》绪论(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中国教育史 南京教育史 地方教育事业
  论文摘要:南京是中国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十朝都城。南京教育历史悠久,传统深厚,颇多鲜明的。南京教育史是一部令人深思、令人警醒、令人振奋的历史,是中国教育史中一颗摧璨的明珠。
  南京是中国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十朝都城。她地处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地区,东临长江三角洲,西靠皖中沿江平原与丘陵,东南连富饶的太湖水网,北接江淮平原,“黄金水道”长江穿越城境,境内山地、河流、平原交错,自来就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目前,南京全市总面积为6582平方千米,其中市区4332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559.8万,其中市区513.4万。
  南京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商埠重镇,有着发展商品经济的悠久历史。与经济发达相适应,南京的科学文化在全国也有着重要地位,历来享有“人文荟萃”的美称。南京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如思想家范填,文学家郭璞、沈约和谢灵运,文学评论家刘艇、萧统和钟嵘,史学家范哗、裴松之和萧子显,科学家葛洪、陶弘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虞喜、祖冲之父子,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戴逢父子、顾恺之以及翻译家法显等。他们都在中国科学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南京教育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古代和近现代,南京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教崇文,屡仆屡起
  早在远古时期,先人们便开始在南京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繁衍并开始了早期教育活动。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即反映了古代东南一带先人生产、生活的情况。“禹袒人裸国”,则反映了夏禹来东南一带传承教化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楚头吴尾”的地理位置使南京长期成为诸侯争夺之地,文化交流与碰撞频繁,教育活动也随之兴盛。三国时期,南京成为吴国政治中心,后经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京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江南教育中心。唐王朝建立,南京地区历经30年的“六朝豪华”风景不再。直至南唐,南京再次成为都城,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东南重镇的地位。南唐在其统治的93年间,奖励耕桑,发展工商业,并重视文化艺术事业,为北宋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宋末元初,由于战事影响,南京教育再次步入低谷。直至明初,南京作为明王朝首都,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后虽迁都北京,南京仍作为留都,继续保持全国重镇的地位,教育再度兴盛。清代南京作为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地,人文荟萃,在乾隆年间已位居世界01座50万人口的大城市之列,其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南京遂成为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这种屡仆屡起、几度兴衰的教育历史,与南京的政治变迁及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关系密切,因而南京的教育在长期的历史熏陶中形成了“重教崇文”的优良风气,成为南京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官学的发展成为古代南京教育的一大亮点由于长期处于全国或地区性政治中心的地位,在规模与档次上,古代和近现代的南京官学发展较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南朝时,晋设太学、宋设国学、梁设国子学、陈设国学与太学。其中以宋、梁的官学较有成效。公元483年(宋元嘉十五年),宋文帝在建康(今南京)开设4个单科学馆,即儒学馆、史学馆、文学馆、玄学馆,实行分科讲授。此举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分科的先河。梁朝时,设五经博士,广开学馆,发展官学,并用考试选拔人才,成为隋唐科举的先声。梁武帝指派周兴嗣等人编写《千字文》作为启蒙教材,该书成为我国古代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流传最久且影响最大的蒙学识字课本。宋太宗时期,南京地方官学重盛,庆历、熙宁和南宋高宗时期又掀起三次大规模兴学运动。南京地区设江宁府学,辖有上元县学、江宁县学、句容县学、傈水县学、高淳县学、江浦县学、六合县学等。明朝,南京设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设立了宗学、武学等教育机构,同时南京还有应天府学以及高淳、江浦等县学。南京在明初曾是乡试、会试所在地。在乡试中,南京国子监及南直隶应天府录取额甚至高于北京国子监,为全国第一。有明一代,南京共获状元1名、榜眼6名、探花4名、进士921名,名列全国城市前茅。清代南京除江宁府学外,还有上元县学、句容县学、傈水县学、高淳县学、江浦县学、六合县学,构成了完整的官学体系。由于人才辈出,南京官学屡次获得增加学额的奖励。作为江南乡试考场的江南贡院,规模更为全国第一。科举考试中南京各科考取举人、进士者列全国前茅。
  3.私学在全国城市教育中有相当地位
  在南京地区重视文化学习的社会风气下,私学相当风行。私学在南京有悠久的传统。在隋朝“以策试取士”、首开科举制度后,南京地区的私学开始了第一次兴盛。宋代,书院异军突起,成为一时之盛,私人讲学、传播程朱理学之风大起,明道书院即为全国著名书院之一。宋末元初,南京书院败废很多,到元至顺年间陆续恢复。元代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举措,就是在广大农村兴办社学,南京地区也不例外,并与此时的书院等构成了这一时期南京教育的特色。明初,南京私学再度发展,江干书院、新泉书院、崇正书院、文昌书院、石洞书院、新江书院、白马书院、高淳书院、三友书院、南轩书院、正心书院、华阳书院、三贤书院等相继成立,直至“东林党祸”后方显颓势。清朝,南京重开私学,康熙年间钟山书院、惜阴书院等名闻四海,先后在钟山书院任山长的有卢文招、钱大听、姚鼎、缪荃孙等著名学者,南京书院成为与官学相领顽的教育力量。私学的发展,为皖派、金陵八大家学术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陶湘等私学教育家更是名闻遐迩。
  4.近现代南京教育执全国教育牛耳
  鸦片战争后,尤其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大批传教士进入南京,他们设教堂,办学堂,传播西学。西方教会学校在南京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南京向近代的转型。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将开办新学与军事现代化相联系,一批封疆大吏和一批办新学的教育家结合起来,成为南京教育向近代转型的“官绅”推动力。江南学堂、农务学堂等一批近代学堂以及江苏教育会等的创立,使南京教育焕发了生机。此后民国建立和“癸卯学制”公布实施,更加速了南京教育的发展,为民国时期南京教育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为:

  第一,新的教育思想深人社会。该时期,各类近现代教育思潮伴随着三民主义、改良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在南京这个大舞台上激荡澎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确立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五四运动”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进人中国,南京也成为其重要的“集散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就曾风靡南京教育界。南京国民政府廖立后,确定了以三民主义为中心的新的教育宗旨,即“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这些教育宗旨虽有种种局限,但是相对来说,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教育规模扩大,名校奠基。从南京临时政府开始,直到抗战爆发,南京教育整体规模逐渐扩大,发展势头迅速。南京对城内数千家私塾进行了改良或裁汰,使其初步与社会进步程度相适应。以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幼儿园、托儿所的出现,拉开了南京乃至中国学前教育向现代转型的序幕。众多中小学的广泛布点,初步形成了南京基础教育网络,南京学龄少儿人学比例不断增加,在全国领先。社会教育事业也颇有起色,一大批平民教育学校在南京生根开花,许多民众教育馆、农民教育馆、农艺教育馆、图书馆等文化教育设施在南京涌现。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公私立高等学府的创建与发展,使南京成为东南地区高等教育重镇,其中东南大学成为我国继北京大学之后成立的第二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此后合并发展成为第四中山大学,再变更为中央大学,成为当时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高校。众多高等学府为南京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成为南京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国立、省立、市立、县立、乡立学校建设体制的出现,使南京教育经费来源有了一定的保障。尽管这种保障还很薄弱,但却是很大的进步。该时期,南京各学校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学校规模与学生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教育大家辈出,群星灿烂。以陶行知为例,他创立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师身体力行,学生动手动脑,提倡“小先生”制,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等,均堪称独树一帜;他创办的晓庄学校彻底改造了乡村教育的实践,影响遍及全省,为中外教育界所瞩目。其他如陈鹤琴、吴贻芳、朱其慧、晏阳初、郭秉文、柳治微、廖世承、黄质夫等人,皆在教育领域有极大的建树。这些教育大家的努力,使南京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第四,教育成果显著,全国领先。一批近代教育会社的出现为南京教育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推进南京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由于颇有特色,其经验获得全省推广,并扩大为江苏平民教育促进会,显示了南京在平民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南京乡村教育运动更是为全国所瞩目,晓庄学校的实践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南京教育会等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教育会社汇聚了大批教育精英,成为南京一股清新的、蓬勃的改造社会的力量。从幼儿园到高校,南京各校积极开展了各种教学实验活动。南京鼓楼幼稚园、晓庄师范、南京高师附小等学校的实验教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陈鹤琴总结的中国幼稚园理论与经验巧条,影响遍及全国。道尔顿制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及省立第六中学初中部的试行虽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但是这些教学实验的进行彰显了南京教育当时盛行的改革风气。同时南京一些学校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教育改革,在班级、学科设置上都有突破性的创造。南京各大学的科研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出现了一批领先全国的成果。南京义务教育的实行也走在全国的前列。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大批教育机构及学校向西部大后方迁移。重庆、贵州、四川等地都活跃着南京教育人的身影。这些西迁学校为西部大后方教育带去了蓬勃生机,也为中国近代教育保留了火种与希望。留在南京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惨遭毁坏,南京教育受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一批西迁学校陆续迁回南京,恢复建校。
  1499年4月32日,南京解放。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人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南京教育也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文教接管委员会,根据中央“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开始对解放前的各类学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接管、接受、接办和改造,使之成为培养新中国建设者的摇篮。“文化大革命”前的南京教育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因“左”倾错误而使发展深受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教育损失巨大,教训深刻。此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体制改革,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南京教育快速发展,成就巨大。这也是南京历史上教育发展最快、成就最突出、最辉煌的时期。具体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