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多元评价体系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评价体系 构建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认真分析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成方案,确定了制定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有关原则,在借鉴其他学者建立的指标的基础上,根据高校信息化的特点,对指标体系作了大幅调整,确定了高校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和具体构成。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现状综述
2000年11月7日,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三次全体会议,并正式发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当前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制订一整套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在全世界尚属首次。国家信息化指标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等方面加以引导,促进我国提高信息化水平、尽快缩小与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差距。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在指标的设置上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省市、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但是该方法只适宜测算社会信息化水平,若用来测算教育信息化或是其他行业信息化水平,则应作较大的调整。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建立
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1990年对现代教学媒体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作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教学环境,具有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性、计算机网络特征及超文本与网络化特征相结合等。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文论述了教育技术的含义及其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他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系统设计、对媒体的使用技能、途径等作了详尽的研究,同时也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内容。
2003年9月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与高校信息化研究会筹委会合并而成的学术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成立。①丁玉国等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运作机制研究”一文中从管理体制、科学运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领导体制及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立良好运行机制的几个基本原则。
张成洪等人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讨”一文中,参考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趋势,首次建立了一个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了包括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情况、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六个大类的指标。安宝生教授则在“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一文中强调高校信息化应该从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及培训体系四大方面来开展评估。徐国利在他的“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将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分为3个等级,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服务等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若干三级指标。2003年,广东省教育厅信息中心组织成立了工作小组,200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广东高校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作为该文件附件同时公布执行。
复旦大学的张成洪在“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将原来的指标体系调整后的指标体系,他指出新的指标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2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五个方面。②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制定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但是基本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教育事业发展。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现状
赵全超,赵国杰在应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上,建立了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模糊矩阵,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刘军跃、饶慧等提出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并以实例进行应用分析。余丽华等人提出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权重。闫慧设计了由教育化基础建设指数、教育信息资源指数、教育网站建设指数、教育信息化主题水平指数和教育信息消费水平指数构成的教育信息化测试指标体系,并运用二次球面函数来计算教育信息化指数,以克服算术平均法的弱点。余丽华、石青、费军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李涛考虑到高校信息化评估的多因素、多目标及复杂性,选取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同时应用了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李勇、刘文云应用综合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来测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二、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求
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是指用于高校信息化全面评估的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目的,实现其导向性。要综合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便于制定和出台必要的政策与制度,整体推进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确定指标权重及统计方法,以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其次,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借鉴和吸收教育理论与信息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要对每个具体指标进行必要的分析,既要全面、系统,又要避免重复。
最后,指标体系的设立一方面要具有综合性,既能以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任务,又能按单项指标、各高校、各省市进行统计,方便数据的收集及处理;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考虑某一指标的必要性,又要考虑这一指标数据取得的可能性,要与现有的统计数字相衔接,以便能充分利用现有统计渠道和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地收集到相应的信息资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以上的要求,结合高校信息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一般方法与内容,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