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道德教育 :从日常生活走向自觉的文化生活(一)

道德教育 :从日常生活走向自觉的文化生活(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日常生活日常道德自觉的文化生活生活世界
  【论文摘要】生活世界包含了日常生活世界,但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道德及道德教育往往是自在自发的,有着浓重的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色彩;而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有着一个理想性、超越性的维度,所以它需要从这种自在自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正因如此,道德教育向自觉的文化生活的回归,同样也应当成为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提出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生活世界之于科学世界、理性世界具有优先性之后,回归生活世界就成为了一股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潮。当前,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正在呼唤着回归生活世界,期望通过回归生活世界来解决学校德育长期脱离生活而形成的积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由于目前德育理论界对于“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真涵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从而也使得一些误解开始产生和蔓延起来。很典型的一个误解,就是把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理解为向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因此,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不能仅仅理解为向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在某种程度上还应理解为向自由自觉的文化生活世界的回归。文化生活世界同样也是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目标指引。
  一、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世界
  (一)“日常生活”的涵义
  “日常生活”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日常生活理论家阿格尼丝・赫勒曾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也即是说,日常生活主要关涉到个体的生存,体现为日常劳作、饮食、繁殖等等活动。日常生活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再生产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赫勒认为,充斥着日常生活世界的主要是一些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元素,而缺少自由自觉的文化生活元素。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生存本能、血缘、天然情感、繁殖的欲望等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自觉的文化生活中,科学、哲学、艺术等则居于主导地位。
  国内著名文化学者衣俊卿教授在某些方面也认同了赫勒的观点。他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领域。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活动方式往往是自在自发的,经验主义自然情感、血缘关系等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日常生活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自在自发的因素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特性。另外,布达佩斯学派中致力于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的学者如许茨、科西克、列斐伏尔等也都就“日常生活”的特性发表了一些看法,在此不一一赘述。以上这些学者对“日常生活”的界定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综合这些不同的观点,我们发现以下几点一般被认为是“日常生活”概念的基本涵义:
  首先,日常生活体现为一种自在自发的活动图式。自在性、自发性和重复性,是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主要围绕着自我的生存来展开活动,每一天都在重复着以前所做过的事情,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所以,H常生活事实上是最基本层次的生存实践,它区别于科学、哲学、艺术等更高层次的自觉的文化活动。其次,日常生活体现着一种经验主义、常识性的思维惯性。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不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而是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常识,它们是经验活动的产物。这种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排除了自觉的反思活动,而处于一种理智未开的状态。第三,日常生活是以自然、血缘情感为立根基础的,日常生活的自在自发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受着生存本能和自然情感的宰制,血缘、情感、本能、欲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日常生活。
  (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及道德教育
  如上所述,日常生活体现着自在自发性、经验常识性和自然情感性的特征。那么,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又有着怎样的特性呢?我们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首先是一种自在自发的道德,它往往不经过反思,直接从常识或者日常规范中生发,体现为日常生活的各种习俗和规范。其次,日常道德具有实用主义的特征。这一点如赫勒所说:“我们的日常思维和日常行为基本上是实用主义的。”具体来说,日常生活追求的是一种最不费力原则和最佳经济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对行动的效果感兴趣,而对为什么这样行动,以及应该怎样行动并不感兴趣。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取消了人们对更高的道德境界的追求。第三,日常道德受情欲、本能、血缘、宗族等自然情感的支配,有着比较强烈的自然情感色彩。这种自然情感色彩在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体现得尤为强烈,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人情交往是中国日常生活世界H常交往活动的主轴或中心”。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传授和道德学习活动。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的特征表现为:(1)道德教育方式的“集体无意识性”。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即人类有一种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并不是来源于个人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人类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自发的集体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着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配。它是自在自发的,非反思性的,在长期集体生活中所形成的非系统化的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内容的习俗规范性。日常生活中有着众多的习俗、规范,比如婚、丧、嫁、娶等风俗。这些习俗、规范是日常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价值规范体系。它们往往留着深刻的传统印记,并经由一代代人相传而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3)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用性。赫勒把“实用主义”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考虑事物是什么样、有什么用,而不去考虑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应该是什么样。同样地,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道德教育,也主要是这样一种“实用性”的道德教育,它的目标指向于实际的功效,表现为接受各种日常的习俗和规范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而对于其合理性则很少会去反思。
  二、道德教育与自觉的文化生活世界
  (一)“自觉的文化生活”的内涵
  正如哲学人类学家M・兰德曼所说:“没有文化,人什么都不是。”的确,脱离了文化,人也就失去了他的根本属性;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存在物。但是,人的文化生活也是有所区别的:一种是自在的文化生活,即日常生活,它具有自在自发性、经验性、自然情感性的特征(前面已经分析过);另一种是自觉的文化生活,它属于非日常生活世界,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的自觉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8J也即是说,在自觉的文化生活中,人意识到自己是类的存在物,因而依靠“类存在”、为了“类存在”而改造着世界。这就是自觉的文化生活的基本内涵。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自觉的文化生活”的特殊属性概括如下:
  首先,自觉的文化生活体现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图式。与日常生活不同,自觉的文化生活不是自在自发的、重复性的实践活动,而是充满着创造性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它体现为人类在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造成就。其次,自觉的文化生活具有一种超越性的思维方式。在自觉的思考中,人获得了能够超越现实的理想性存在“理想,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只有人才有可能超越现实的存在而进入并不存在的可能领域。”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性体现出了人的自觉的文化属性。第三,自觉的文化生活是以“类”的自觉意识为立根基础的。在自觉的文化生活中,人能够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体验到“类”的存在,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是共荣共损的在哲学、宗教、艺术等自觉的文化创造领域,这种自觉的“类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
  (二)自觉的文化生活中的道德及道德教育
  自觉的文化生活中的道德,体现着自觉的文化生活的根本属性。首先,自觉的文化生活中的道德是一种经过反思的道德。自觉的文化生活对习俗、规范、血缘、情感等进行了反思,在内心形成一种更加理性、自由的道德伦理观念,从而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其次,自觉的文化生活中的道德超越了朴素的实用主义特征,它不纯粹是为了功利目标,而是具有一个目的论的维度,在行为中渗透着道德的目的,接受着超越性的道德理想的指引。第三,自觉的文化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一种“类”意识。作为这种自觉的“类意识”的典范,那些宗教家、和平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等等,为了整体的“类”的存在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这些行为完全是出于自觉的“类”意识,体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以自觉的文化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也体现出了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完全不同的特性:(1)道德教育方式的自觉性、反思性。自觉的文化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自觉的、反思性的,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道德教育,它不同于日常道德教育的非反思性、非组织性。(2)道德教育内容的理想性、超越性。自觉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自觉的文化成果,如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等等,这些文化创造物为人类提供的是超越性的生活理想,它们所寻求的是人生意义的达成。自觉的文化生活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文化创造物,以道德理想作为基本内容来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3)道德教育目标中的“类意识”、世界意识。自觉的文化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体现着自觉的“类意识”,它是以培养具有“类意识”和世界意识的公民为基本目标的。在人类社会日益趋向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人类意识、世界意识的教育也确实变得愈来愈重要。
  三、道德教育:走向自觉的文化生活
  如前所述,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自在自发、重复性、经验性的世界,“它同日新月异、充满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领域形成鲜明的对照。”No]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也主要是这样一种自在自发的道德及道德教育。并且,中国作为一个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日常生活的国度,其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及道德教育的自在自发性、自然情感性、经验性等特征更加明显。因此道德教育有必要对日常生活展开批判,“积极参与、干预并超越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朝着可能生活的方向转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于日常生活批判,吸收日常生活中的有益因素,并以自觉的文化生活为目标指引,是当前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内涵。为了达成此目的,道德教育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