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教学质量:示范校建设不可忽视之重(一)

教学质量:示范校建设不可忽视之重(一)

详细内容

国家首批高职院校示范校的确立给各建设单位带来了前 业口径,保证专业设置始终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需求,使高职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示范校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 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促成毕业生顺利质量工程,其核心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围绕这一 就业。核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改进。

建立专业建设机制
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制约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一些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对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一个长效建设机制,只是根据社会上什么专业炒得火,就设置什么专业,并且课程体系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分析,与行业标准不衔接,与企业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被接收度较低。据调查,某工科高职院校于2003年开办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经济法、国际金融、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情报分析等10门专业课程。由于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主线不突出,面宽而不精,难以形成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该专业46名毕业生,只有24人就业。
高职示范校建设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科学严谨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计划与调整机制,并长期执行。对于专业设置与调整应该坚持以下原则: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基于产学做相结合、学校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建立培养龙头专业以带动学校长远发展的原则。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认真做好岗位群的分析,同时依据示范校的建设要求做好所培养能力的分解教育工作,这样才可能确定课程体系和标准,构建适合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改造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学校应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淘汰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积极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方向,改变专业口径,保证专业设置始终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需求,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促成毕业生顺利就业。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示范校建设的龙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材建设等问题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后才能有各自准确的定位。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区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高职教育办学的一个主要方针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
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学校地处滨海新区,为此,该校积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滨海新区的就业市场为风向标,确定各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界定各岗位的核心能力,形成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在研究开发中,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不但提供场地和设备等,还要派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政府为引导、学校为核心、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快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示范校的课程建设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构建,要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课程的目标 (标准)要明确、具体,深广度要求适当。
天津职业大学的做法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上,重点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为此构建了完善的专业认证体系,利用自身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双证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要求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和修正教学标准。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和重要手段,没有完善的过程管理,所有的标准和模式只能停留在纸上,因此天津职业大学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