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试析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及对策研究(一)

试析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及对策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师范教育 就业工作 调查
  论文摘要: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就业形势严峻,生传统就业观念有关。师范院校应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竟争激烈,这既与国家当前总体就业形势有关,也与毕业,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积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2005年3月至4月,我们在陕西省部分地区对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和西安等五个地区所辖的18个市、县、区的教育局、部分公立及民办中小学和民营企业。通过本次调研,使我们对目前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的就业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诸多思考。
  一、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就业形势可以说十分严峻。
1.计划安置愈来愈困难。按照现行的就业政策,没有签到单位的师范类毕业生一般派遣回生源所在地人事局或教育局。从我们调查的18个县、区情况看,给2004年以前的毕业生安排了工作的有14个,占78,没有安排的有4个,占22。一般是当年或隔年安排在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总体来讲得到了安置。但各县、区普遍对2005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工作安置问题表现出谨慎和不乐观。调查显示,上述各县、区初中以下教师总体超编,大部分县区已明确表示不再招聘或很少招聘普通师范专科毕业生,这一点在2005届普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反映的也十分清楚。
2.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安置工作属计划经济下就业工作思维的延续,但就各县、区安置形式看,基本都采取了考试、竞聘上岗等形式,进行择优安排,而且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种聘任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式大于实质,但其基本的工作思路及反映出的发展趋势已显示出了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的特征。这就是说毕业生今后无论是自主择业还是回原籍等待安置(这种机会将愈来愈少),都将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
3.近几年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出路。从我们走访的部分民办中、小学和个别私企情况看,他们大部分都急需各类人才。除个别规模较大的高中外,这些单位对优秀专科生普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工作待遇也明显的高于公立学校。也就是说今后几年师范专科生在公立中小学就业的机会愈来愈小,就业的主要方向应该是民办中小学或私营企业等。
  二、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分析
  1.国家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呈现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态势,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一是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和后工业化的多重冲击,农业和工业同时外溢劳动力;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更加自动化,经济更加全球化,这些因素正在使劳动力的本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将使成百万上千万的劳动力找不到需求;三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人攻坚阶段,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从而使国有企业效率提高,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减,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失业率的上升;四是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1)同时老龄化社会到来,大量退休人员的重新谋职等,都将给我国形成持久而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我国就业宏观背景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2.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人跨越式发展时期,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到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250万人。四年时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持续增长。[z)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学率在适龄人口中已经占到巧%,这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跨人大众化教育的门槛。[3)因此大学生就由“精英”变为“大众”,要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由“卖方”走向了“买方”,这就势必导致大学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增大和延长,当然专科(高职)毕业生毕业初期的就业率则要相对更低。
3.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难以转变。在短短几年内,大学生的身份地位由“精英”转变为“大众”,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由原来的高薪稳定岗位逐步转变为大众化岗位或基层的一般性工作,这一切都使大学生暂时难以适应。同时这些工作的报酬和发展前景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和付出的过高教育成本严重失调,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难以转变。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单位好、收人高、工作稳定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他们的择业愿望一般集中于城市,无形间缩小了就业选择范围,加大了竞争压力。
4.小学、初中大幅撤并,教师队伍需求减少。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加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造成大量农民子女进城读书等原因致使农村小学、初中生源大量减少,小学、初中大幅撤并,这就使当地师范类专科生的就业市场减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例如,榆林市1999年共有小学、中学、高中6121所,到2004年减少为3699所,今年还要撤并,预计将来会稳定到2000所左右。1999年全市小学生有109000人,2004年小学人数只有48000人,预计人数将来会稳定在40000人左右。同榆林市的情况一样,其它县、区农村初中、小学有50%左右的要撤并或已经撤并,这就造成了各县、区初中以下教师整体超编,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减少。
5.地方财政困难,难以安置普通师范类毕业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村县区宁愿聘用学历不合格的代课教师,也不愿安置师范类大专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财政困难,聘用代课教师可降低财政支出。
6.专科学生学历层次不能满足目前就业市场需求。在目前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的实际背景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学历层次低已经成为造成这类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三、用人单位对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的几点意见及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了用人单位对近几年师范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来说,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扩招后师范类毕业生质量有所下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相对滞后。进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新课程体系的实施使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相比之下作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则相对滞后,传统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专业设置使学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师范生对新课改知之甚少,更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还需要再培训才能上岗。
  2.毕业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相对陈旧,专业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毕业生在工作需要时很难胜任相近专业的课程,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职业道德教育欠缺。个别毕业生职业道德较差,不安心工作,其工作表现、个人素养、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都难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