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求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支撑点(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角色转换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影响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幼儿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为园长和同伴教师,幼儿园外部影响因素主要为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其角色转换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团长、同伴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共同支撑。
在推进幼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角色转换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综观人们对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发现:人们大多倾向于幼儿教师自身的努力,如幼儿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育行为;幼儿教师要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幼儿教师要争取家长的支持等等。其实,角色是一个人的社会职位和行为,分为现实的角色和期望的角色。一个人的角色表现如何不只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社会评价。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其角色转换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园长、同伴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共同支撑。本文立足影响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因素,以幼儿园内部和外部为划分点,为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寻求更多的支撑点。
一、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他们不仅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还间接担负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任。
1.幼儿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因此,只有实现幼儿教师角色转换,才能真正建立起新课程体系,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2.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在幼儿认知、个性和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幼儿教师只把幼儿当做一张白纸,当作一个填充物,教师与幼儿之间只是单纯的传递与接受的关系。这样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不利于幼儿的个体发展。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实施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全人教育。
3.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的社会责任,职业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二部分教育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国家和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以往只注重幼儿智力开发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幼儿教师必须实施以幼儿全面发展为本的全方位教育。
二、幼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2001年,国家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它打破了以往整齐划一的教材模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方式,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在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十条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倡导教师角色的多重性,为幼儿教师角色转换指明了方向。
另外,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教育界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幼教模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幼教研究专家和幼教工作者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在新课程环境下,幼儿教师的角色需重新定位。
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幼儿交往和行为的引导者,幼儿身心健康的保护者。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课程评价的主体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从教师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看,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应成为“教师、园长、课程专家及家长、社区人士”所组成的教学链中的一员,教师应与教学链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从合格学历者向终身学习者转变,从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
由上可见,幼儿教师角色转换是全方位的。幼儿教师只有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全面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然而幼儿教师角色转换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有社会群体的支撑,需要有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环境。教师在这种充满理解与支持的环境中,才可以尽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角色的转换。而这个理解与支持性的环境是由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社区与家长共同构建的。
三、影响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因素
《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其对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影响――国际教育大会第35次会议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设书》中指出:“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他们在教育过程上成为更活跃的合作者),依赖于教师同他们的同事,同其他可能的合作者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发展,依赖于教师同学生的家长,同与教育过程有关的社区其他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发展。”幼儿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教师与园长、同伴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相互支撑。影响幼儿教师角色的因素有多种,总体上可分为幼儿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一)幼儿园内部因素
1.园长对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影响。我国幼儿园实行的是园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园长是幼儿园整体精神的引领者,幼儿园一切事务的管理者,也是社会、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新课程实施中,园长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园长对幼儿教育改革的推行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走在改革的前面,成为幼儿教师角色转换最强有力的支撑。
(1)园长应努力成为幼教专家,引领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园长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保持改革开放的心态,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方法,提高办园理念的前瞻性和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做新课程的实践者,经常深入课堂,清楚地了解新课程理念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定期收集教师的意见,充分发挥支持者的作用,提供教师必要的物质支持,给予教师充分的权利,让教师有条件可利用,有时间和空间可创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努力实现专家引领幼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2)园长应抓好园风建设,带动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园风是凝聚和激励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精神力量,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园长一方面要用心于健全管理机制,构建发展性考核评价机制和适当的激励机制,坚持正面教育,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把园风建设内容渗透于幼儿园规章制度之中,以园规、园纪约束幼儿教师;另一方面,要创设宽松的组织环境,营造一种信任人、尊重人的心理氛围。用人所长,委任放权,在管理制度方面做到人性化。如在婚假、产假与年假方面,不能随意取消或缩短教师休假的权利;建立幼儿教师成长档案,让幼儿教师成为多元评价主体之一;创建学习型幼儿园等。以园风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带动幼儿教师角色转换。
2.同伴教师对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影响。同伴教师是幼儿教师角色转换中不可忽略的因素。《纲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强调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集体这一资源的作用。幼儿教师必须转变以往自我封闭的工作方式,与同伴教师成为亲密无间的伙伴,真诚地交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产生灵感,进行相互支撑,实现角色转换。
(1)同伴互助,捉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同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如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幼儿园进行“传、帮、带”活动。以师徒结对、青年互助合作、教研组集体帮带等活动形式为载体,常常传,时时带,事事帮,做到“一带师德、二带教学、三带课题、四带特长”,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共同成长。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伴教师相互听课、课后评议、设计教案、互相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