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冒产品出口问题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根据美国媒体和美国海关最近公布,美国海关和美国本土执法机构公布的查扣的仿冒品中大约有60%之多来源于中国,本人依据平时工作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相关的研究,尝试着对背后的问题予以分析探究,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在全球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进出口贸易中所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跨国公司高度重视进中国出口产品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密切关注其知识产权权益,如何遏制进出口贸易中的侵权现象,已引起了中国政府,国家的立法、执法机构的高度重视。
{{一、仿冒产品出口的幕后黑手
{{跨国制假主要藏匿于“定牌加工”(OEM)和外商在大陆设置的“三来一补”企业中。所谓“定牌加工”,简单解释也就是由外商指定品牌和款式要求等,国内企业组织生产后再出口给该外商,并由该外商在海外销售。而大多数企业在接受定单的时候由于知识产权观念的淡漠甚至无知,不会严格把关,以至于仿冒了别人的牌子。{
{{在这些组织生产的国内企业主中,有2/3的企业主老板不知情,无此方面的法律意识,不知道自己事实上已沦为跨国制假的帮凶,而一小部分私营企业主则是明知道这是假冒了别人的品牌,但为了揽生意,在利益的驱动下也不管合法与否,完全按照外商委托生产,生产完之后卖给外商谋取利益。
{{那么下订单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或者说仿冒产品出口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呢?从真实案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事实的真相,比如深圳市警方侦办的一起假表案中,两家制假表的工厂系香港某公司在大陆设置的“三来一补”企业,几乎都能生产当时国际上所有的名牌手表,光模具就缴获了1265套,劳力士所有的款式都有,而且做工非常精细,几乎可以说假冒不伪劣,质量非常好,这些表的去向主要通过海关出口到香港,再转口到全球各地。但是整个指挥运作的几乎都在香港,体现的一个规律就是“三头在外”,既结算在外、订单在外、销售在外,大陆只不过是一个生产组装基地,幕后的操作人几乎都是境外人士,香港人士,甚至涉嫌到一些法国商人,所以在境外很多下单的究竟是谁,这都不能归罪于我们的国人,幕后的黑手是谁,这其中的问题值得调研分析,很有价值。
??这些幕后黑手是通过何种途径来使中国成为了他们的造假基地呢?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形成了庞大的开发加工能力,自然成了首选。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在中国寻找贴牌生产的厂商,而中国各种商品交易会也成了一部分“图谋不轨”的外商们的寻找生产商的舞台,国内厂商只负责生产,产品由外商负责在境外销售,这种价格低廉的假冒品在海外有着巨大的市场,不法外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巨额利润。
??二、谁是仿冒产品出口的最大受益者
??国内很多厂商都是依靠贴牌生产而生存的,贴牌生产本身是合法的,但是很多企业为了揽生意不管其“贴牌”是否合法,事实很多中、小企业就是依靠这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贴牌生产而生存的。据绍兴市服装协会提供的数据,全市六百七十多家服装企业,90%以上依靠“定牌加工”求生存,除了大企业会严格把关外,一些中小私营企业外贸出口门路窄,“饥不择食”,成为仿冒产品的制造商。
??由此看来,似乎国内生产厂商是仿冒产品出口的最大受益者,并且这些企业也大大繁荣了地方经济,甚至某些地方正是因此而致了富,正因为此,这些生产商往往会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但是在整个产品的赢利中,国内厂商获取的利润几何,下订单的厂商又几何呢?根据一家制衣公司的老板的介绍,他们接受中东一家商家的订单生产成衣,平均每件仅仅赚2.4美元,而对方每件服装却要赚取上百美元。事实上,国内厂商只是赚取一点点生产产品的利润,而其余的巨额利润却被下订单的外商所占有,仿冒产品出口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这些下订单的外商。而这个沉重的黑锅却要中国来背,中国成了仿冒品制造的基地。
??再来说说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以上述“假表案”为例,地方村、镇政府仅仅收取微薄的“人头费”和厂房房租,从短期来看,地方经济是获得一定利益,但以牺牲投资环境和中国国际商誉为代价,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国际声誉没有了,中国成为仿冒品制造基地,会严重影响地方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