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法论文>中国经济法制人文设计势在必行――兼论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一)

中国经济法制人文设计势在必行――兼论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一)

详细内容

“摘要”蕴藏在“充分就业”里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国政府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将政府的经济目标由“增长优先”变为“就业优先”,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成熟,人文精神开始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经济法制人文设计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的法制保障,经济法制人文设计必须以人文精神战胜物文主义的影响,涉及到财税、货币、票券和其他经济法制的重大变革,搞好了,不仅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而且能使中国避开资本主义的缺陷,实现其自1949年以来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自此潮领世界。

  “关键词”经济法制人文主义物文主义充分就业经济安全

  一、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的国际背景-“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原理及其人文精神在世界的胜利

  现在的人们常常将“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的天然原理表述为:货币是连接劳动力与劳动财富的桥梁,是记载人的各种劳动(包括无物质产品的劳动)的工具,是劳动力转化为劳动财富的必由之路;货币发放应该考虑劳动人口就业的需要发放,而不应该受“防止通货膨胀”与“维持经济增长比率”的干扰。在防止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发生矛盾时,舍弃防止通货膨胀保经济增长,在维持经济增长比率与充分就业发生矛盾时,舍弃计划增长比率保充分就业.

  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人文主义者赞成“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的天然排列,并且认定这种天然的排列蕴涵了极其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这些观点物文主义者并不赞同。

  在人文主义者的眼里,劳动力是财富之源,货币是财富之道,而财富不过是劳动力及其劳动产品在货币之道上面行走罢了。货币之道通了,财富就自在其中了。货币应该按人口与劳动力的需要来设置,任何劳动即便是没有物质产品的脑力劳动与政府管理性劳动,都应该由国家直接用货币记载和购买,二次分配不但堵塞脑力劳动与社会管理者的货币之道,而且加重了体力劳动者的负担,给社会融合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制造障碍。一句话:在人文主义者眼里,人真正是“万事万物中最宝贵的因素”,货币应该为人尤其是劳动力的存在服务。

  物文主义者习惯将“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排列中的“货币”放到“劳动财富”之后,而且习惯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劳动”二字去掉乃至替换,变成这样的排列:“劳动力、财富、货币”,或者是“劳动力、物质财富、货币”,甚至是“物质财富、货币、人口压力”。一句话,物文主义者忽视人的基本存在,以及与人有关的“劳动”及“劳动财富”的存在。在他们看来,只有物质财富才是财富,货币增长必须跟物质财富的增长相适应,“劳动财富”及其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温情脉脉”的骗人的面纱。人口多只能证明劳动多,而这些劳动有可能是无效劳动。由于“劳动财富”在物文主义者的眼里并不存在,人口与劳动力成为物质财富的分母,劳动力越多,财富分配压力就越大,“人口与劳动力”这个词在物文主义者的词典里最终转变成“人口压力与就业压力”。

  物文主义者常常是矛盾的,因为作为“人的存在”的自身不过是作为“物的存在”的财富的一个分母,自己就否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此其一。物文主义者常常是悲观的,否定人的价值虽然是从否定他人开始,但最终必然将掩盖的“自我否定”以及扩展的对整个人类的否定完全表露出来,悲观主义、风险意识在物文主义世界随处可见,这通常与他们原先赞成的乐观主义精神-“人是万事万物中最宝贵的因素”这一基本命题完全相左,此其二。其三,物文主义常常是个人崇拜的、反宗教的和极端残酷的,反宗教的原因不是宗教不科学,世界上太多不科学的东西物文主义者都不反对。反宗教的原因是因为宗教强调万物平等,没有世俗领袖,不崇拜活生生的当权者;宗教反对人的自我否定,其提倡的“仁爱”太“温情脉脉”,严重妨碍了残酷的“把人看成物”的“物文主义”价值观的实现。在“物文主义”的词典里,作为“人的存在”的自身只有通过“自我否定”乃至“光荣牺牲”才能实现其物质“价值”-某个特定的社会目标。由于宗教是社会之根,仁爱是每个人内心都需要的东西,物文主义的这些做法显得极端残酷和矛盾重重,同时也将自身置于社会、个人乃至自己的对立面,处处被动。

  物文主义直接产生了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东欧前苏联和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巨大的事件数不胜数。中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大炼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句话:为了一件事、一个目标,可以不惜人力物力,可以剥夺人的生命,甚至忽略人与生俱来的区别于低等动物的最基本的自由价值。大跃进后,中国学者承认1960年一年饿死2000~4000万人口,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有国家的死伤人数、中国11年战争敌我双方的死伤人数还要多。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到今天,全世界范围内的主流经济学与主流经济政策都是人文主义的。因为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早就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与人文主义一直是社会的主心骨,免受了物文主义的冲击。即便曾经实行过物文主义的国家,人文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与“物文主义、领袖崇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使得物文主义丧失权力,让坑己坑人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终结。以市场经济、法治、民主、自由在计划经济国家复兴为标志,人文主义精神在经历几多劫难之后,最终在全世界获得胜利。

  二、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的国内背景-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人文精神表明了政府的成熟

  (一)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政府来说,“经济增长”都不是其首要目标-“增长优先”成为历史

  尽管物文主义指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将经济增长作为其执政的资本,力图以经济增长获得民心和世界的承认,不少官员为求政绩甚至不惜浮夸海吹.但是,长远来看,在任何历史时期,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政府来说,“经济增长”都不应该是其首要目标。因为,按经济学原理的说法,无潜力发展与最佳化才是好事。换一句话说,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充分就业了,竭尽全力工作了,社会生产力不再有没有发挥出来的潜力了,即便经济衰退了,这个结果也是没有遗憾的最好的结果;相反,如果经济在增长,但却是压抑经济潜力的增长,社会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人力资源被政府浪费,经济增长再多也是坏事。

  在东方,中国近代史上有“国父”之称的孙中山说过:政治者,众人之治也。任何政府都是人的政府,都必须考虑人的问题才能长治久安。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个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首要政绩,非不能也,而是没有意义,不屑为也。本届新政府上台的亮点,也是将经济目标由“增长优先”调整到“就业优先”.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都不再对经济增长大许其诺,而是将最关键的问题集中在“就业优先”与“消灭贫困”上,这表明政府已经成熟,浮夸风、经济增长将成为历史。对地方官员来说,欺骗之门已经关闭,因为民众是否就业是造不出来的事实,编造经济增长数字既然不能作为政绩,欺骗民众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人文精神

  事实上,“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历来就是一种有序的排列,这种排列既体现了天然规律,也包含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成熟,突出地表现在“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的政府目标的转移,以及通过这种转移和其他方式体现出来的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关于新政府的人文主义精神,媒体报道比较多,兹略举几例,以说明人文主义精神是如何深受民众爱戴。

  1、权力来自民众,当选首先向民众致谢,工作端赖民众支持,对民众的支持也深表谢意

  新政府新气象,本届政府最感人的一幕是什么?当选领导当选后向民众致谢,在工作中多次向民众鞠躬致谢。物文主义的领导是不需要向民众致谢的,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救星,民众应该感谢他们。在中国,领导向民众致谢,据说是从朱槠基开始的.本次致谢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好评,在网上进行媒体检索,刚报道胡锦涛同志致谢的文章就有86篇,门户网站sohu更是以《最新气的是:胡锦涛等向大家鞠躬致意》为题,对此做了高度评价。

  2、工作即为民众解忧,“充分就业”与“消灭贫困”为党和政府首要工作

  工作不为表功争权,而是为民众解忧,在本届政府表现充分。胡锦涛主席一当选,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业政策研究,强调:“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把新形势下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做得更好。”温家宝总理的几组数字则更是不离“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下岗和失业人口、进城的农民工、中国13亿人口、农村贫困人口”等等急迫的人文主义问题.

  (三)“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中国离“充分就业”有多远

  1、“充分就业”任重道远

  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不仅表示政府的成熟,而且表示了新一届政府非凡的勇气。相对来说,政府用行政手段实现非全局性的经济增长比例是很容易的,但对社会没有意义。我国在58年硬是让钢铁产量超过了美国,除了维护毛主席的面子,其他影响都是负面的。同样,国企脱困、货币保值、物价稳定都是计划体制曾经搞过的重头戏,都是可以用行政手段实现非全局性的目标,对民营企业、民众就业、人民收入提高没有好处,甚至还有显而易见的坏处。信贷倾斜了,国企脱困了,民企更难了,工人下岗了,农民返乡了。一句话,整体不变,部分倾斜只有坏处。